民族植物学结合人类学的方法在民族医药调研中(2)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 人类学研究方法在阿昌族医药调研中的应用 人类学研究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和整理民族民间医药知识和经验时,首先面对的是人,其次才是药用植

2 人类学研究方法在阿昌族医药调研中的应用

人类学研究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和整理民族民间医药知识和经验时,首先面对的是人,其次才是药用植物。常采用的人类学的方法主要是如何从阿昌族居民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笔者采用了关键人物访谈、参与性观察、焦点群体访谈、问卷及口传习俗的内容分析等。关键人物是阿昌族或村里对本民族或村里的社会和文化等相对了解的人。如民间医、药农、草医以及文化人等。由此可了解本民族传统药物利用情况,包括有哪些种类、产地、如何采集加工、当地名、如何使用、有何用途和使用禁忌等。在野外调研工作中如果有当地一些关键人物的长期参与和合作,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会大大提高。关键人物不仅能提供研究者所要获取的资料,而且还可以对一些不确切的结果进行修正,对一些资料进行解释,也可以参与调查过程的设计等。本民族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也是调查的主要内容。参与性观察是彻底深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了解他们平常情况下如何利用药物资源。除此以外,还要与其他有代表性的群体进行访谈,这既是一个增加资料和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交叉检验的过程。对这些群体进行访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非结构式访谈(可以让被采访者自由回答的一种访谈方式)、问卷调查等。同时注意收集他们以口传方式流传下来的一些有关医药知识的传统习俗,并对这些习俗进行详细分析。因为有些习俗中常常包含了他们对药物的认识和利用经验等。

3 阿昌族医药调研初步印象

阿昌族人口较少、地处封闭,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特的一些医药知识,有本民族独特的“五观四柱脉”和“冰阳籽籽”法等医技医法,其民族医药知识还处于理论整理和形成阶段,其医药学尚处于研究阶段或待研究阶段。此外,他们很容易受到外来民族包括医药文化在内的知识渗透,民族医药学知识结构稳定性差,也由于语言文字形成晚或者仅有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所以医药学的民族性比较模糊,也尚未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其医药学的起源只能靠世代相承,口传身授的积累。

阿昌族居住地区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阿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存、生活和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有许多植物不仅具有营养,而且还具有医疗保健功效,由此利用当地的植物防病治病,掌握了许多利用草药医治各种疾病的有效经验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利用当地植物防病治病的知识,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充实、发展和提高,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经验医学文化,而且拥有许多祖传秘方和经验方。常用植物药约300多种,多数是自采自用,或委托药农上山采集,自己辨认后购买,还有部分在乡村集市向药农购买。

阿昌族民间医药尽管没有形成完整医学体系,但它经历了近百年的医疗实践,在民间广泛应用,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点。不论是缺医少药的过去,还是现代医药迅速发展的今天,阿昌族民间医药对疾病的防治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治疗疾病方面,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核心在于用什么样的药物(植物药)治疗什么样的疾病问题上,各民族对植物药用功效的认识同疾病种类及其症状、性质的认识密不可分,用植物药治疗疾病是以植物(药物成分)与疾病(病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为基础,植物药用所针对的疾病也较为多样化。阿昌族民间医主要治疗常见病,如骨折、跌打损伤、骨质增生、风湿疾病、肝病、肾病、妇科、胃病等。诊治病种涉及扁桃腺炎、哮喘、冠心病、中风偏瘫、胸膜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肾炎、肾积水、肾囊肿、肾衰竭、关节炎、阴道炎、月经不调、糖尿病、痛风、肝炎、风湿、静脉炎、痔疮、无名肿毒和脚癣等。民间医药针对多种疾病的诊疗简便、可行、疗效显著,但本民族医药体系的形成尚在进行中。

常用药物有叶下花、三方草、碎米根、犁头尖、银针花、马蹄草、黄龙尾、震心丹、万丈深、草虫草、辫子草、狗响铃、狮子毛、龙耍珠、竹节七、蛇柱子、红花寄生草、鹿衔草、锈球草、夜蒿皮、老虎麻根、小荷苞根、四叶草、水龙竹、枸杞树、小鸡树根、黑牛膝、地石榴、大将军、小狼毒、一扫光和鸡肾参等。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105/481.html



上一篇:人类学对体医结合模式的启示
下一篇:男性上颌骨与下颌骨的测量及回归分析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