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抗疫史上的先驱(3)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65 年,英国科学家泰瑞在2万名志愿者自愿感冒的实验中发现了冠状病毒。这个长相令人不适的病毒,正是感冒等一系列传染病的起因。人类至今已经发现

1965 年,英国科学家泰瑞在2万名志愿者自愿感冒的实验中发现了冠状病毒。这个长相令人不适的病毒,正是感冒等一系列传染病的起因。人类至今已经发现7种致病冠状病毒。2020年,冠状病毒带来了一种前所未见的肺炎,来势汹汹。我们看到,无数科学家、医护人员,甚至每一个普通的你我,都用无尽的勇气与病毒争抢生命、争抢时间。我们相信,病毒杀不死人类,这次也一样。

画家丽塔·格里尔所绘的大瘟疫时期的伦敦街头画作所描绘的1665年伦敦疫情中搬运尸体场景人类最大的敌人,一为战争,二为传染病。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被传染病夺走的生命比战争更多。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人类从未放弃希望,从未放弃制服病魔、守护家人的决心。威廉:首次提倡隔离法17世纪中期,伦敦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鼠疫。在1664 年至1666 年间,超过8 万人死于这场瘟疫。不过,这场源自伦敦的瘟疫,却在英国中部德比郡的一个小山村亚姆村被迫停止了扩散,英国北部得以保全。这要归功于一位名叫威廉的牧师,他带领亚姆村的村民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其他地方的平安。一名从伦敦来的布料商人不知道自己携带的布料上藏着传播鼠疫的跳蚤,瘟疫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到亚姆村。很快,村里买了布匹的裁缝一家人发烧、昏迷,几天后就过世了。随后,其他村民也陆续出现高烧症状。此时,伦敦暴发鼠疫的消息才传到亚姆村。为躲避瘟疫,村民打算向北撤离。威廉牧师站了出来,把村民召集到教堂商议:如果向北撤离,会把瘟疫带到北方;如果在村中隔离,可以阻止瘟疫蔓延。没人知道威廉牧师是如何劝服村民的,只知道最后他们选择了留下。村民将通往北方的道路封锁,并派人把守,其余人将自己隔离在有水井的墙内,把感染者移送到地下室,没有感染的儿童和少年则留在教堂。亚姆村村民的善良与勇敢很快传遍四周,人们送来食物和药品,放在村口。随着时间推移,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感染了鼠疫,进入地下室的人没有一个活着出来。直到400 天后,瘟疫随着死去的生命而离开,亚姆村确定再无感染者,才解除隔离。344位村民中,有267 人丧生。这段历史,曾被写进英国教科书。至今,威廉牧师提倡的隔离法,仍是对抗病毒、细菌等引发的各类传染病的重要方法。詹纳:消灭天花的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1749-1823 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救人最多的医生天花,这种从公元前就开始侵袭人类的古老病毒十分猖獗,不但传播性强,而且致死率高,儿童尤其容易染病。油画作品所表现的詹纳为小男孩接种牛痘的场景18世纪末,天花又一次在英国流传。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的爱德华·詹纳,在这期间找到了最终消灭这一病毒的有效办法。实际上,中国人在15 世纪末、16世纪初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这种接种法是将出过天花的痘痂阴干研磨成粉,吹进儿童鼻孔,或用棉花蘸痘浆塞进儿童鼻孔。这一办法拯救了无数儿童的性命,但如操作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有很高的危险性。“人痘接种法”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传到了土耳其、英国等国家。在詹纳的家乡,流传着一个说法:凡是得过牛痘的人,不会再被传染天花。詹纳观察发现,每天都和奶牛接触的挤奶女工和牧童很少被传染天花。结合来自中国的方法,詹纳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是否得过牛痘的人具有对天花的免疫力?1796 年,当伯克利出现天花时,詹纳果断给一名8 岁男孩进行了人工接种牛痘实验。接种完牛痘,小男孩出现轻微发烧和食欲不振。但3 天后,他就活蹦乱跳了。这种试验又在另外23 人身上获得成功,证明人类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这是人类医学史上的重大突破!詹纳提出的预防接种概念,为后世树起一道抵挡病毒的屏障。在詹纳首次实验的183 年后,1979 年10 月26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经消灭,停止接种牛痘。詹纳也被称为“免疫学之父”,被认为是世界上救人最多的医生。巴斯德和科赫:揭开传染病真面目人类经历过漫长的与传染病缠斗的过程,无论是鼠疫,还是霍乱,没有人知道敌人究竟是谁。直到19世纪,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出现,人类才终于看清传染病的微生物真面目。1856年,巴斯德在里尔理学院任化学教授。一位酿酒厂厂主请他帮忙解决葡萄酒变酸的问题。经过上百次实验,巴斯德想到一种办法,用适当温度(55℃—60℃)加热,既可使细菌不能繁殖,又能使酒和牛乳不变风味。这一方法就是至今仍广泛应用的“巴氏灭菌法”。巴斯德联想到,既然酒、牛乳的发酵变酸是由于微生物作用,那伤口化脓是否也因为微生物?1859年,他设计了著名的曲颈瓶实验。这个实验有力地驳斥了当时的主流学说“自然发生说”,证明并非发酵产生微生物,而是微生物引起发酵,并发现环境、温度、pH 值、基质成分以及有毒物质等因素都以特有方式影响着不同的微生物。路易斯·巴斯德(左)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传染病确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罗伯特·科赫(右)首次提出了每种病都有一定病原菌的理论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传染病确切联系在一起的人,奠定了微生物学这门重要科学的基础,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就在巴斯德论证“疾病细菌学说”的同时,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将研究方向指向了病原菌。1876年,科赫以自己的实验证明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因,并在《植物生物学》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证明某种特定的微生物是某种特定疾病的病原。同时,科赫首次提出了每种病都有一定病原菌的理论,纠正了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所有细菌都是同种的观点,从而兴起了关于疾病生源的研究。科赫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制定了严格准则,被称为科赫法则,即要证实某种病毒或细菌是某种疾病的起因,必须进行四项科学试验。后来学者们进一步完善,科赫法则又增加了两条。1905 年,科赫因发现结核杆菌与结核菌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索尔克:脊髓灰质炎疫苗属于所有人就在科赫获得诺贝尔奖4 年后,人类又发现了一种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由特定病毒引起。这种疾病叫做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能导致患者终身瘫痪,严重时可因窒息死亡。乔纳斯·索尔克采用灭活病毒作为疫苗乔纳斯·索尔克在青少年志愿者身上测脊髓灰质炎疫苗当脊髓灰质炎威胁全球儿童时,美国科学家索尔克加入了研究疫苗的队伍。过去,大多数疫苗采用的是减毒活疫苗,即将毒性已经减弱的病毒或细菌接种到人体内,这样既不会引起疾病,而且能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不过,这种方法存在一定风险,有可能反而致病。索尔克则将灭活病毒作为研究方向。他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然后用稀释的甲醛杀死它们,接着将灭活的病毒注射到老鼠、猴子等动物体内。实验表明,这样能保护实验动物免受脊髓灰质炎的侵害。1951 年底,美国小儿麻痹症国家基金会同意索尔克进行人体试验。索尔克选择的实验对象是已经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的孩子。他们的体内携带了一定量的抗体,即使疫苗不能起效,他们也不会受到新的感染。注射疫苗几星期后,儿童体内产生了大量抗体。在这次成功的基础上,临床实验扩展到健康儿童。1954 年4 月,索尔克开始进行更大规模的疫苗测试,超过100 万名6岁至9岁儿童参与实验。1955 年4月12日,从美国密歇根大学传来好消息:对90%的被测试者观察显示,索尔克开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安全、有效。当人们猜测这将给索尔克带来多大的财富时,他却拒绝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在他看来,发明疫苗是科学家应该负起的责任,他只希望让更多人摆脱病魔的威胁,他说:“脊髓灰质炎疫苗属于所有人,你能为太阳申请专利吗?”索尔克疫苗投入使用后,仅仅两年时间,脊髓灰质炎的发生率就下降了80%到90%。病毒猎手:为人类阻止未知的危险利普金,现今世界最著名的病毒猎手之一。他已发现和鉴定了800 多个与人类、野生动物或家养动物疾病相关的病毒。1999 年,美国纽约皇后区法拉盛医院医疗中心有多名患者被不明病毒感染。利普金和团队想方设法找来患者的脑组织样本反复观察研究,最终的分析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这种致病的病毒竟是骇人听闻的西尼罗病毒。预防西尼罗病毒感染最好的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疾病流行期间更要大规模灭蚊,以减少人类被感染的机会。所以,当利普金的团队确定是西尼罗病毒后,美国迅速开展了有效的防蚊措施,阻止疾病进一步蔓延。和利普金一样在国际社会享有盛誉的另一位病毒猎手是英国科学家彼得·皮奥特。他不仅是对抗艾滋病的全球领袖,还是最早发现埃博拉病毒的科学家。1976 年,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出现一种可致人流血而死的新疾病。27 岁的彼得收到了被病毒感染的血液样本,他的任务是快速识别出这种不明病毒。这就是后来人们知道的埃博拉病毒。彼得在显微镜下识别出病毒后,马不停蹄地前往扎伊尔寻找“零号病人”。他和同事挨个村庄搜集信息,最终发现人们是在参加完死于这种疾病之人的葬礼后得病的。这帮助彼得和其他病毒猎手发现了埃博拉通过接触病人体液传播的途径,从而提出措施阻止其暴发。1965 年,英国科学家泰瑞在2万名志愿者自愿感冒的实验中发现了冠状病毒。这个长相令人不适的病毒,正是感冒等一系列传染病的起因。人类至今已经发现7种致病冠状病毒。2020年,冠状病毒带来了一种前所未见的肺炎,来势汹汹。我们看到,无数科学家、医护人员,甚至每一个普通的你我,都用无尽的勇气与病毒争抢生命、争抢时间。我们相信,病毒杀不死人类,这次也一样。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113/485.html



上一篇:Type 2 diabetes in a Senegalese rural area
下一篇:基于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探索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