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牧草产业现存问题及对策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我国发展牧草业的优势 1.倡导科学的膳食结构,支持了牧草产业发展我国有13.7亿人口,土地资源非常缺乏,粮食生产受其制约。目前以高耗粮的养猪业为肉食生产主体,每年因此消

一、我国发展牧草业的优势

1.倡导科学的膳食结构,支持了牧草产业发展我国有13.7亿人口,土地资源非常缺乏,粮食生产受其制约。目前以高耗粮的养猪业为肉食生产主体,每年因此消耗粮食占总产的40%以上,形成了人畜争粮的局面。再者猪肉的高脂肪等缺陷不利于人类的健康,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以牛羊肉、牛羊奶及其制品为人类食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将刺激草食畜牧业发展。

同时,为了恢复植被,建设秀美山川,畜牧业由放牧为主逐步转变为舍饲圈养。草原植被开始恢复,产草量会大大提高。

第三,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战略会拉动牧草业发展。今后将以农区的秸秆养畜和牧区的草原畜牧业为主。我国商品草目前年产量仅有400万吨,缺口极大。国际市场对高蛋白商品草年需求量为2500万吨,仅亚洲市场就达600~700万吨;亚洲目前主要从北美洲进口草产品,由于运输原因,费用昂贵。

第四,低碳经济观念将助推牧草产业快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绿色的低碳经济时代,它不仅是本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环境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发展能力变革。草地是面积最大的绿色资源,具有固碳能力大、固碳成本相对低廉、固碳形式比较稳定、地球温度调节器等多重功能,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保障。据测算,以种草、围栏、补播、改良等综合措施,每保护建设15亩草原,投入约1000元,能固碳5t,平均每吨碳的成本约为200元;而人工造林每固定1t碳的成本约为450元,是草原的2.25倍。草原植被所保护的地面,对于减少长波辐射、调控大气温度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全球推行低碳经济的今天,具有吸碳、固碳优越性的牧草产业将具有非常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资源优势的支撑我国草原面积60多亿亩,覆盖着2/5的国土面积,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其中,草场面积33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3.1%,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草场和草业生产基地。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牧、人工种草工程获得巨大成效,约3亿多亩坡耕地还林种草。近10年来,国家加大了草场建设投入。仅2005~201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就高达336亿元,建设人工草场1600多万亩。可以预料,牧草业将形成两大系列:一是牧草及草粉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二是直接种植牧草用于养殖业。

3.牧草收益高于农作物种植玉米、花生、棉花、大豆、薯类、小麦等作物,扣除人工、肥料、水电、运输、土地等费用后,实际所得纯收入为240~500元/亩。而改种牧草,扣除成本,净收入600~1000元/亩,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种粮;尤其是加工绿色草粉产品,经济效益更高。人工种植8~10t鲜牧草可生产出1.6~2.0t高蛋白含量的草产品,是玉米、小麦综合营养价值的2~3倍,且绿色草粉适口性好。国内粗蛋白含量15%的绿色草粉价格1200元/t,蛋白含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吨鲜草价格提高100元左右。而且牧草有一次种植常年(多年)收获的特点,生态效益高,生产成本低。

4.牧草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国“三北”地区10余个省市、自治区非常适于紫花苜蓿种植,年产干草可达1t/亩以上,而且具有耐盐碱、抗旱、适应性强、恢复和保持生态的特点。2015年据22个省(市、区)不完全统计,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4200多万亩,干草产量2100~2250万吨。全国发展草产品加工企业300多个,总设计生产能力500万吨,实际由于鲜草原料不足,产能利用率较低。草产品国内销售量300多万吨,出口日、韩等国40多万吨。

5.牧草机械化推动了生产发展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出现了简易割草机、搂草机、翻晒机和集垛机等,形成了一定规模,产品逐渐增加。我国的牧草机械化开始向草原保护与改良、人工草场建设并重的方向发展。与拥有同样面积草场的美国相比较,我国牧草机械化程度仅为美国的5%。人工草场建设工艺和牧草收贮工艺从传统的散草分段收获法向现代压缩收获法和青饲料收获法转变,同时加大牧草播种机、新型旋转割草机、割草调制机、拣拾压捆机、青饲收获机的研发和推广,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袋贮的技术和装备、全日粮配方的草粉和草颗粒加工技术与设备、粗精饲料搅拌混合饲喂系统、草籽收获和草粒加工技术装备开始大范围的推广。

二、牧草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目前我国草业生产仍然是以家庭种植为主,处于种草为养畜的自然经济状态,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为主导的市场格局,缺乏全国性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影响草产品加工业的科学布局和有序发展。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128/496.html



上一篇:人类学视域下的文化产业研究
下一篇:敏捷银行:从大象向猎豹进化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