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研究中国本土化路径选择 ——基于主导研(7)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最后,应借鉴人类学的多种研究方法,实效推进营销本土化研究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指导工作。多元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学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多种方法的混合

最后,应借鉴人类学的多种研究方法,实效推进营销本土化研究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指导工作。多元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学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多种方法的混合使用被认为是促进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重要推力[89]。而以田野调查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方法更能帮助中国学人从繁杂多样的文化宝库中找到重要的文化结构进行探讨,从中建立营销科学得以本土化的理论框架,例如对玉璧信仰与祖灵信仰及其文化意义的田野调查利于构建基于根崇拜的消费行为理论[90-91],再如在非规则经济的场景中来实施中国乡镇企业的营销活动之田野调查无疑是营销本土化研究的重要课题[92];而将田野调查法与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结合更能促进中国营销本土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从而为推进中国营销的本土化进程奠定稳固的基石。

5 结论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试图在将营销学主导研究范式与人类学研究范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来探索中国本土营销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向。研究结果表明,作为营销研究的主导研究范式,实证研究推崇以穆勒的还原论为基础的分析路向,假设不管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发现能为不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所表述的客观规律[16]10,其所采用的方法是“理论构建—假设提出—数据分析—假设验证”的定量分析方法。而多元的人类学研究范式除了科学研究范式之外,还有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这一范式假设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是不同的,学者需要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与影响过程中来认知与理解社会与文化[22]。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含了跨文化比较研究、田野调查、文本分析、实证研究等多元的组合。与实证研究范式相比,偏爱整体性的人类学研究范式与强调文化包容的中国文化更加相契,更适合于推动中国营销研究本土化的进程。未来的营销学科中国本土化研究应深植在丰富的营销实践沃土中,借鉴人类学研究范式的有益成分,运用基于田野的质性调查来剖析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基因,破除中国原有整体观之弊端,并整合多元的研究方法来推动相关研究,以构建直面中国问题的营销本土化理论。

[1]柳思维, 邹乐群, 易松芝.市场营销学[M].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 2003:15.

[2]李飞.中国营销科学30年发展历史回顾[J].市场营销导刊 ,2009,11(2):4-15.

[3]何佳讯,卢泰宏.中国营销25年(1979—2003)[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4:397.

[4]李东进, 任星耀, 李研.中国营销研究的发展趋势: 基于国内外主要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 2000—2008[J].营销科学学报,2010,6(1):124-146.

[5]张闯,庄贵军,周南.如何从中国情境中创新营销理论?:本土营销理论的建构路径、方法及其挑战[J].管理世界 ,2013,29(12):89-100.

[6]GREWAL 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looking forward[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17,54(1):1-4.

[7]内格尔.科学的结构[M].徐向东,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8]HOLBROOK M B, HIRSCHMAN E C.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2,9(2):132-140.

[9]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3): 5-16.

[10]波兰尼.社会、经济和哲学: 波兰尼文选[M].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80.

[11]迪昂.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M].李醒民,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12]KUHN T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3.

[13]李醒民.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paradigm)术语吗 ?[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36(4):105-107.

[14]李郸.管理学的历史演进:研究范式的角度[J].财经科学,2005,30(5):141-146.

[15]邱仁宗.卡尔·波普尔是逻辑实证主义者吗?[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 17(3):70-76.

[16]孔德.论实证精神[M].黄建华,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17]COOK T D, CAMPBELL D : design and analysis issues for field settings[M].Chicago:Rand McNally,1979.

[18]沃野.论实证主义及其方法论的变化和发展[J].学术研究 ,1998,29(7):31-36.

[19]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代外国哲学论集[M].北京: 三联书店 ,1982: 82.

[20]亨普耳.自然科学的哲学[M].张华夏, 余谋昌, 鲁旭东,译.北京: 三联出版社, 1987.

[21]ORTNER S B.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J].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1984,26(1):126-166.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03/501.html



上一篇:人类学以何研究科学:反思科技民族志*
下一篇:人类学视野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脱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