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区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新疆阿勒泰哈萨(4)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68年初春,我陪同当时主管牧业的富蕴县长,去杜热乡冬窝子(冬牧场)查看牧民的搬迁情况。因为,那时刚开始从冬窝子向春季牧场转移。那天很冷,

1968年初春,我陪同当时主管牧业的富蕴县长,去杜热乡冬窝子(冬牧场)查看牧民的搬迁情况。因为,那时刚开始从冬窝子向春季牧场转移。那天很冷,我们骑着马在戈壁上找了很久都没有看见一顶毡房。牧民几乎都已经搬迁走了。因为,当时积雪基本上已经融化完了。后来发现,唯独有一户牧民还没有搬走,他就是恰肯。我们问为什么没有搬走。他说明、后天要下大雪。那天我们就住在他的毡房里。第二天,果真下了大雪,雪一直下到膝盖。他家是下过大雪后,最后一个搬走的。县长告诉我,这位老人会看天象,能预测天气。④

现如今,有些牧民在转场前,仍然要带着礼物去询问那些天象物象知识丰富的老人。牧民认为,现代天气预报虽然能预测未来几天或十几天的天气情况,但当地天象知识丰富的老人却可以预测未来几年的天气情况。这些知识的获得除了观察动植物外,还需要长期总结牧业节气规律代代积累。

传统哈萨克社会,在天象物象知识方面,每个氏族部落似乎都有自己的“奇门绝学”。有的根据太阳预测天气,认为太阳黯淡无光,会下大雪;有的依据月亮,月牙朝上或斜躺着,这个月雨水多,还可能刮大风下大雨;还有以昴宿(星宿名)与月亮的运行轨迹预测天气。5月底6月初,见不到昴宿,哈萨克人认为昴宿落地了。昴宿落地四十天,这段时间被称作夏季的三伏天。这四十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昴宿落进水里,雨多;落在干燥地方,风多;落在石头山上,气候炎热。[11]牧民通过对昴宿星的观察,积累了一定的民间星象学经验知识,再结合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形成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足以为传统牧区社会提供比较精确气象预测技术。

四、哈萨克社会应对灾害的传统策略

(一)有规律的移动

移动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随季节更替进行有规律的移动。这种移动的放牧方式是哈萨克游牧民应对各种灾害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策略。阿勒泰地区随海拔高度依次有沙漠、戈壁、荒漠、河谷盆地、山地等地形地貌。在不同季节或同一季节,这些地方都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征,牧民唯有移动才有可能躲避或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哈萨克牧民的冬季牧场处于沙漠边缘,海拔在500米左右,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夏季酷热,几乎没有地表径流,只有野生动物能够在这里生存。每年3月中下旬,气温逐渐回升,积雪也开始融化。牧民驱赶着牲畜离开这里向春季牧场转移。4月底5月初,到达被风暖和的接羔点,等所有的母羊安全产羔后继续向海拔更高的丘陵地带转移。5月底至6月初到达阿尔泰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中山牧场。6月底陆续到达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牧场。

春季天气多变,3月的天气更是变化无常,经常还会出现大风、低温、降雪等恶劣天气。有时沙漠里的积雪在春风的催化下,会很快融化。因此如果气温上升太快,牧民也会提前离开冬牧场,否则很容易被困在沙漠里。牧民只有依靠不断移动的方式来应对多变或极端天气,以避免遭遇自然灾害。从冬牧场向夏牧场迁徙的过程中,牧民搬迁比较频繁,有些牧民要搬迁三、四十次才能到达夏季营地。

到8月底至9月初,阿尔泰山气温开始下降,海拔较高的地方已开始下雪,牧民开始向低海拔的秋季牧场转移,否则人畜都会被冻死。富蕴县的牧民一般在9月10日左右跨过额尔齐斯河,到达阿克达拉戈壁,即秋季草场。在此停留约1个多月,停留的时间依据当年的降雪情况;降雪早就提前向冬牧场前进。12月初牧民到达各自的冬牧场,一直放牧到来年3月中下旬。这是牧民每年转场的游牧路线。千百年来,诸多游牧族群年复一年有规律的在阿尔泰山与准噶尔盆地之间游移。[12]这种随季节、海拔高度有规律移动的放牧方式是当地哈萨克牧民应对各种灾害最根本的一种策略。

(二)合理的划分牧场

牧民通过有规律的移动来应对各种灾害,问题是在面临季节更替时的天气突变,他们该向哪里移动,如何选择躲避灾害的地方。蒙哥汗时期(13世纪),西方传教士鲁不鲁乞在粟特地区游历时,看到“在冬季,他们来到南方较温暖的地区。在夏季,他们到北方较寒冷的地方去。冬季,他们把羊赶到没有水的地方去放牧,这时那里有雪,雪就可以供给他们水了”。[13]这种冬居低海拔(南),夏居高海拔(北)的牧分牧场方式一直保持至今。按季节划分放牧区域以应对极端的自然环境和灾害也是游牧业最明显的特征。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17/545.html



上一篇:文化作为整全的生活方式 ——论雷蒙德·威廉
下一篇:美国学生给蟑螂办葬礼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