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瓦格博峰山难的空间叙事研究(3)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 总结 影像人类学纪录片《卡瓦格博峰山难》的听觉元素在空间叙事上呈现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卡瓦格博世界”。首先从地质构造层次上看,该片

4 总结

影像人类学纪录片《卡瓦格博峰山难》的听觉元素在空间叙事上呈现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卡瓦格博世界”。首先从地质构造层次上看,该片的叙事话语通过频繁转换所述的物理空间,不断强化故事的节奏感。其次,在时空运动层次上,该片的听觉元素借助三支队伍的运动轨迹串联了三部分情节,并在每部分情节中拼贴多个叙事主体的所知所感,以此增加运动轨迹中相关联的典型空间,放大空间中的特殊细节,由此推动着故事在运动中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最后在语义建构层次上,影片通过村民采访与解说的拟人化建构,重塑了卡瓦格博峰的空间形象,将观者带入与空间的深入交流之中,使之跨越观看者的身份理解卡瓦格博的灵魂,感慨于冥冥之中山神的威力,惋惜于生命的消逝。

①程锡麟.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月,28页.

②Gabriel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J].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第315页.

③Gabriel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 [J].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第316页.

④蔡之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J].当代传播,2006年9期,79页.

⑤Gabriel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 [J]. 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第318页.

⑥Gabriel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J].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第320页.

[1]John Space and Theatrical Narrative:The “Récit de Cinna”[J].Yale French Studies,No.80,Baroque Topographies: Literature/History/ Philosophy,1991年.

[2]庞玉厚.空间与叙事:《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空间诗学[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5月.

[3]陈岩.当代电影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现状[J],艺术探索,2015年12月.

[4]Lawrence M. O’Toole. Dimensions of Semiotic Space in Narrative[J]. Poetics Today, Vol. 1, No. 4, Narratology II: The Fictional Text and the Reader.

[5]董晓烨.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J],外国文学,2012年3月.

[6]程锡麟.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月.

[7]Gabriel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J].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

[8]蔡之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J].当代传播,2006年9期.

[9]付春苗李超.浅析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故事化”理念[J].新闻界,2010年1期.

[10]郑德梅.浅析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使用[J].电影评论,2010年6月.

[11]冷冶夫.纪录片的故事化[J].研究与交流,2002年8月.

[12]霍孟钢.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会纪实类纪录片的微观叙事[J].采写编,2020年3期.

[13]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4]刘瑞.人物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探析[D].河南大学,2014年5月.

邱缘(1996-),女,汉族,天津人,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叙事学。

《卡瓦格博峰山难》是一部以藏族第一神山:卡瓦格博为题的影像人类学纪录片,该片在意向建构上沿袭了1992年孙曾田所导演的《最后的山神》一片,借山魂之意勾勒出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崇拜和文化风貌。不过,在表现手法上《卡瓦格博峰山难》并没有像《最后的山神》或一般纪录片一样将镜头固化于对特定少数民族个体进行深描,而是以1991年的卡瓦格博山难为由头,串联多主体在不同空间的所知所感,从而凝结成一个多维的空间叙事。加布里尔·佐伦曾对叙事文本的抽象空间进行了模型建构,他在1984年发表的《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中,揭示了抽象叙事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式,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具有使用价值和理论高度的空间叙事理论模型。①在佐伦的研究中,空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结构,一个是地质构造层次(The topographical level),在这一层次中,叙述空间是静态的实体。第二层是时空运动层次(The chronotopic level),这一层次强调事件、运动对空间的建构。第三层是语义建构层次(The textual level),这一层次强调话语技巧对空间的建构②。1 地质构造层次——横纵向网状叙事结构在佐伦看来,地质构造的空间层次是叙事文本所能达到最接近真实的空间,这一层次的空间叙事强调空间的物质存在③。在影片《卡瓦格博峰山难》话语文本中,共有三段主线情节——初次登山、营救过程、二次登山,随着情节的流变,影片不断转换叙事地点,从而营造了一个横向与纵向空间共同延伸的网状叙事节奏。具体而言,《卡瓦格博峰山难》三段主线情节共计转换了21次叙事地点,在频繁换场的过程中,影片听觉元素缩减了大量冗长的登山过程详述,空出约五分之四的影片时长,超脱于事件发生的卡瓦格博峰,在横向时间线上扩展了登山队进山前的空间以及遇难后的后续空间。其中,山难后的后续空间包括在营救过程、二次登山环节中涉及的山脚下、飞来寺、大本营等等。这些空间平衡了对1991年山难事件的孤立描写,并在侧面压缩了单一事件的空间叙事时长,加快了影片整体叙事的节奏,紧抓观者眼球。“现代美学认为,节奏是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是有组织的序列,是显示时空生命力的象征。”④在《卡瓦格博峰山难》中叙事节奏的加快就体现着叙事的强大生命力,当然,这种节奏感并非以舍弃重要情节为代价,相反,导演通过精简单一空间的叙事,为纵向的空间线上增加了许多非遇难地点的细节描写,最终营造了一个生动的多维地质构造空间,强化故事的节奏感。2 时空运动层次——多视角动感叙事节奏时空运动层次作为时空结构(chronotopos)作用于空间结构和空间组织后的产物,是叙事运动所形成的空间。⑤在佐伦的界定中,时空(chronotopos)并非狭义上时间与空间的复合体,而是更加广义上的运动和变化的东西,即在重构世界的整体时空关系中,事件或行动的空间结构。将此概念运用在解读《卡瓦格博峰山难》的听觉元素上,其叙事的运动感是通过拼接多主体所在空间的方式得以实现的,这种方式相较于一般纪录片的主体聚焦法,在叙事节奏上更灵活,时空层次的运动感也更富有层次。并且,解说在视角切换之处还巧妙地运用设问或者解答设问的方式来勾连新旧空间,使观者不会因为视角切换而感到杂乱无序,反而可以顺着叙事运动的节奏一步步剖析诸多谜底。具体而言,在初次登山的情节中(图1),影片叙事并没有直接描写队员进山后的攀爬过程,而是以山脚下的藏族村庄为起点,借当地人的视角引入这支“驮着大包小包的神秘队伍”。这支队伍从进村到住进村民家中,身份谜题逐渐破解,原来来访者是中日联合登山队,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攀登藏民族心目中的神山,也就是卡瓦格博峰。按照时间顺序,登山队在上山前先去了飞来寺祈祷,就是在此空间中,解说以中立视角引入了下一个谜题,一句:“这一次出发就像他们登山生涯中若干次出发一样,没谁觉得它有不寻常之处。”让人不觉产生了一个疑问:山难是如何发生的?故事顺势进入到了下一空间:卡瓦格博峰。在这部分的叙事中,登山队员顺利建设一、二、四号营地的运动过程被解说一句带过,叙事直奔队员遇难的三号营地。这一空间的细节内容由中方负责人张俊的发言来描绘,期间加入了队员家属在家中的不安感受,为后续张俊揭晓山难结论铺垫了悬念。据他所言,事发当天,他如往常一样呼叫山上的队员,但却一直无人应答,正是这一细节侧面印证了队员失联遇难的事实。图1 初次登山情节中的时空运动叙事到了营救环节(图2),故事以大本营左侧地点发生的雪崩引入,该细节推进了大本营迅速联系西藏登山队集结山脚,火速上山搜救。影片听觉元素对进山营救过程的处理并非全按时间线描述,而是借救援队运动轨迹点明了几个特殊地点的含义。正如登山队在一号营地挖到了遇难者的呼叫机、手表等遗物,而在二号营地则遇到了暴风雪,被大本营勒令返回。两个空间浓缩了搜救的节点性信息,也预示了搜救失败的结果。营救环节结尾处,导演增加了山脚下冷杉林雪崩后的细节,隐喻着山神之怒仍未停歇,给接下的剧情留下了悬念。图2 营救环节中的时空运动叙事时间流转到1996年,影片了进入第三个主线情节(图3)。中日联合登山队借攀登权限最后一年的契机再次来到德钦县,跨越了村民的阻拦,悼念了飞来寺的十七勇士纪念碑,登到1991年建立的四号营地同样高度,前述三个空间点的叙事在剪辑快速切换中完成。然后,解说直奔核心情节:登山再次遇险。据当时东京的消息称,南太平洋积水云团逼近,登山队在大本营要求下无奈紧急撤回,但也正是因为这个选择,他们失去了最后登顶的机会,卡瓦格博空间也在队员的撤离中落下了帷幕。按照队员撤退后的轨迹,解说描绘了登山队再次来到飞来寺十七勇士碑前的悲声痛哭。如前两环节一样,导演在结尾又增加了一个看似无关却意蕴深长的采访:一位村民表示在山腰处发现尸体,该片段让影片续了1991年山难事件。图3 二次登山情节中的时空运动叙事总的来说,《卡瓦格博峰山难》三段主线情节都是以特定人群的运动轨迹展开。期间,剪辑通过频繁切换采访对象,拼贴核心细节解说,串联起了多个相关空间,由此营造了一个既客观又高潮跌出的空间叙事。不仅如此,影片在时空运动层次上叙事节奏是逐渐加快的,尤其在营救环节和二次登山环节中,解说对于重复空间的描述越来越简略,留出的时长全部用于突出空间中的新意义。导演这种简明扼要的空间处理办法让观者可以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新高潮点。3 语义建构层次——拟人化空间叙事技巧语义建构层次作为一种基于言语文本形成的空间结构,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将文本本身作为一种语言媒介的结构,也不是它作为语言材料的结构,而是一种建构的世界组织。”⑥这种结构虽然适用于重构的世界,却不是从重构的世界中派生出来的,而是基于文本语言属性的层面重新建构的世界。在佐伦看来,这种语义建构层次与叙事技巧有着密切关联,即通过选择语言不同表达,语言是能够穷尽给定对象的所有方面。在《卡瓦格博峰山难》影片中,凸显为叙事通过拟人技巧描绘卡瓦格博峰,以此隐喻空间的活态性与神圣感。具体而言,在初次登山情节中,影片加入了一段村民采访,以此将卡瓦格博峰塑造成了一个神圣的倾听者。采访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他们就跟卡瓦格博说,你看这就是到你该耍威风的时候了,把你的威力施展出来,把那些登山队给他撵下来。”这句话借第二人称“你”字表达了村民将神山当作可以对话的神圣地域,并且村民所说的让卡瓦格博峰“耍威风”、“把人撵下来”也在侧面塑造着空间的生命感、神圣性。随着情节的推进,采访延展到了村民以卡瓦格博峰的独立行动,进一步塑造着此空间的生动存在感,正如扎西尼玛(藏族诗人)所言“那时候是卡瓦格博到印度开世界神山大会……然后回来的时候骑在马背上看见身上爬了几个黑点,他抖了一下,就把几个人抖了下去。”这句话将卡瓦格博空间描绘成了一个移动的个体,而1991年山难的发生在藏族人的理解中,就只是这个个体无意间抖落了身上的“尘埃”而已。最后,在影片收尾之处,遇难者家属来到卡瓦格博祭拜亲人,阴霾的天空本来让人们的心情坏到极点。但是就在此时,峰顶逐渐像是拉开幕布一般,霞光普照。影片的解说词这样描绘的:“在遇难者家属的悲切呼唤声中,卡瓦格博感动了。”这句话将人类特有的情感附着在卡瓦格博山体之上,以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话语记述着霞光普照山顶的原因,仿佛冥冥之中,卡瓦格博峰在指引着世间可怜的人们,让人不禁为之感慨。总的来说,《卡瓦格博峰山难》的听觉元素在语义建构层次上,将卡瓦格博峰建构成了具有生命的活态生物,这种建构的方式层层递进,首先是确认卡瓦格博峰生命的存在,然后描述其运动状态,最后赋予其人类特有的情感,从而完成了卡瓦格博空间的立体化、拟人化建构。4 总结影像人类学纪录片《卡瓦格博峰山难》的听觉元素在空间叙事上呈现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卡瓦格博世界”。首先从地质构造层次上看,该片的叙事话语通过频繁转换所述的物理空间,不断强化故事的节奏感。其次,在时空运动层次上,该片的听觉元素借助三支队伍的运动轨迹串联了三部分情节,并在每部分情节中拼贴多个叙事主体的所知所感,以此增加运动轨迹中相关联的典型空间,放大空间中的特殊细节,由此推动着故事在运动中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最后在语义建构层次上,影片通过村民采访与解说的拟人化建构,重塑了卡瓦格博峰的空间形象,将观者带入与空间的深入交流之中,使之跨越观看者的身份理解卡瓦格博的灵魂,感慨于冥冥之中山神的威力,惋惜于生命的消逝。注释①程锡麟.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月,28页.②Gabriel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J].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第315页.③Gabriel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 [J].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第316页.④蔡之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J].当代传播,2006年9期,79页.⑤Gabriel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 [J]. 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第318页.⑥Gabriel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J].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第320页.参考文献[1]John Space and Theatrical Narrative:The “Récit de Cinna”[J].Yale French Studies,No.80,Baroque Topographies: Literature/History/ Philosophy,1991年.[2]庞玉厚.空间与叙事:《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空间诗学[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5月.[3]陈岩.当代电影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现状[J],艺术探索,2015年12月.[4]Lawrence M. O’Toole. Dimensions of Semiotic Space in Narrative[J]. Poetics Today, Vol. 1, No. 4, Narratology II: The Fictional Text and the Reader.[5]董晓烨.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J],外国文学,2012年3月.[6]程锡麟.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月.[7]Gabriel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J].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8]蔡之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J].当代传播,2006年9期.[9]付春苗李超.浅析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故事化”理念[J].新闻界,2010年1期.[10]郑德梅.浅析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使用[J].电影评论,2010年6月.[11]冷冶夫.纪录片的故事化[J].研究与交流,2002年8月.[12]霍孟钢.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会纪实类纪录片的微观叙事[J].采写编,2020年3期.[13]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4]刘瑞.人物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探析[D].河南大学,2014年5月.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24/551.html



上一篇:纪林耀华先生之金翼
下一篇:人类学视野下看中国纪录片以纪录片最后的棒棒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