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基因论(2)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字义是汉语和汉文表义精确性的基石。在汉字文化圈内的相关国家中,废除汉字带来了相当程度的语义模糊和语用障碍,不仅大量的同音现象需要借助汉字

字义是汉语和汉文表义精确性的基石。在汉字文化圈内的相关国家中,废除汉字带来了相当程度的语义模糊和语用障碍,不仅大量的同音现象需要借助汉字分化予以确定,许多普通词汇也常需借助汉字的追索解释才能得到透彻理解。类似现象在中国也广泛存在。汉语沟通往往单纯建立在语感和词典提供的粗线条解释上,只有借助汉字追索才能完整、准确、牢靠地获得理解。由此可见,汉字保存了汉文化在意义发源和意义脉络上的参照证据。

汉字文化在意义阐释中发挥“陪音”作用。费诺罗萨(Eornest Fenollose)认为,中文“经过几千年,比喻性进展的路线依然可以显示出来,而且在很多场合下,还保存在意义中”[8]。拼音文字本身不具有意义,而汉字则是象事、指示、规约三位一体的符号,词表义与字体义形成回应激荡的混响效果,产生意义诠释和衍生的构造空间。这种具象思维使得汉语——特别是汉语书面语符系统具有区别于拼音文字的意义创造力。当前,汉语使用者多满足于对词表前景的了解,较少注重对字词交互的复景语言的理解。如“祝福”和“尊敬”两词,当说话人使用“祝你生日快乐”或者“祝福你们”时,仅仅是在以言行事层面传达交际信息,受话人对此也多解码为礼节性对话,双方均未深究内里的文化含义,从而导致汉语“祝福”一词缺乏意义深度,在语言使用中内涵匮乏。同样地,“尊敬”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重视而且公正地对待”,该释义也仅仅描述了一种社会含义,诠释较为肤浅。从汉字文化看,“祝”()的字义为在祭桌旁与上天对话祷告;“福”()字和“尊”()字均为供奉祭品,并衍生出社会品级的尊卑;“敬”()字有警觉恭肃之义。“祝”“福”“尊”三字均带有祭祀天地祖宗时隆重、庄严、肃穆的社会礼俗色彩,现代汉语中三字的词汇义虽然脱离了古时的祭祀语境,但仍辗转维系于字义所蕴含的中国社会信仰文化语境[注]鲁迅的小说《祝福》以语篇形式呈现的祥林嫂的悲惨故事,与标题“祝福”二字的古义——祭祀牺牲品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交感映衬的多色调艺术效果。这种语篇前景和汉字背景的交映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机融合的,汉字文化提供了语言解析的深度韧性。。缺少了字义解析的支撑,词典所收录的词条只能是片段性、浅层次、不完备的,在符号化交际情境下,词义饱满度就会渐趋下降,隐含意义也会逐渐丧失。

(二)汉字文化关联语符

汉字文化具有对语言符号的集群关联作用。

首先,汉字文化在潜层次上凝聚词语的多元化符号形式。自然语言不同于数理逻辑等人工语言符号,后者指向纯粹单一,如“?”表示全称量词,“├”表示推论;而前者在形式和内容上带有多元性,如“中国”一词,在能指层面上,自然语言还包括“华夏”“中华”“中夏”“神州”“九州”等词;在所指层面上,除指现代中国以外,还包括“中原”“中央之城”“存在军事卫戍的国土范围”等义。符号属性的复杂性使得词汇脉络分散化,而对参与构成语素的汉字进行意义解析则能重新凝聚分支义项。在“中国”一词中,“中”显示了古代华夏民族与夷戎的对立,“国(國)”字则显示“中”字所蕴含的民族对立在军事层面上的意象,“中国”的字义成为其词义延伸的共有基础。

其次,汉字具有字义衍生性特征。汉字文化能够在潜层次上关联近义词群,使得汉语词汇脉络相通,关联度增强。如“形、彩、影、须、修、彫、彭、鬱、彰、彦、彣、穆、彧、彬、彪”一组字在语源上均与“彡”部件相关,表“文彩”义。日常通用语言以形音义互训为纽带,勾连延展着书面汉语的整体,实现了共时之中见历时、语言与文化融合、字词模块之间互联互通、源远流长的独特效果。

(三)汉字文化对汉语书面语的底层制约

传统的中国语言学研究其实就是文字学研究[9],小学研究重视对文字的考证分析。“五四”以来,中国语言学愈加向西方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语言学范式靠拢,中文语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逐渐远离了自有的传统话语体系。汉字本位替换为语言本位,汉字文化内涵被尘封于过去,汉语使用者仅满足于了解情境语义而疏于训释深究,语篇的语义深度越来越浅显化、浮躁化。当这种浅显、浮躁不能满足使用者对语言力量的表达需求时,最终会形成诸如网络流行语、火星文等一类求新求异的病态的新文字、新文风。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26/562.html



上一篇:意识语言和自我心智二重性的精神分析语言及人
下一篇:翻译研究的文化概念问题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