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基因论(3)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陈五云认为,汉字是与记录口语的纯符号——拼音文字相对应的汉民族书写符号,正因为汉字是直接使意义出场,直指历史的本体,汉字方能以其表意性书

陈五云认为,汉字是与记录口语的纯符号——拼音文字相对应的汉民族书写符号,正因为汉字是直接使意义出场,直指历史的本体,汉字方能以其表意性书写、承载丰厚的汉文化民族精神及其鲜活的文化内涵[10]。汉字的表义往往被极其狭义地置换为汉字的造字法特征。其实,汉字的表义重心不在于孤立的字体,而在于内部系连的汉字集群与实际社会生活之间的映射或文化表征。中文语篇的浮躁化文风所丧失的不只是以汉字文化为核心的文字传统以及求真务实的语文学,更是厚重文风所承载的中国人“沟通天地、创造文明的能力”[11]。苏新春认为,历史在汉语、汉字与汉文化之间驻留着一种原生态的依存性张力关系,作为负载古籍文化的母体,汉字是汉语栖居的家园,倘若去掉了汉字之本,汉语的人文性也将随之消失殆尽[10]。普通话体系显然并没有很好地整合书面语和口语,亦没有构建当代的“雅言”体系。

徐时仪指出,民国以前的书面语体存在文言和口语的书面记录两种形式,前者继承古代语言传统,后者则用于通俗[12]。笔者认为,文言成分只是就语言形式而言的,文言系统的本质是文书系统或者说是文献系统,文言成分所代表的对前代知识的传承正是书面语在语言风格和语体功能上的典型性和区别性特征。换言之,书面语和口语的本质差别并不在于用语的通俗或典雅,抑或语言表达所需思虑时间的短长,而在于语篇功能。书面语篇具有收藏传播的优点,承继和发挥传统文书的宣教、传达、凭证等社会职能,而口语不利于跨时空保存,主要功能在于普通社会交际。在此背景下,书面语体讲究对字词的凝练以及对社会文化的细微刻画,这必然要求挑选意蕴深刻的文字并探析汉字的深层次意义,而文字的意蕴正是来自于与中国社会发展相伴而生的文化文明信息。孟华指出,“书面汉语中这种与口头汉语不一样的语言机制”[13]就是汉字性。曹祝兵则认为造成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从统一走向分离的根本原因在于汉字字形和字音之间的关系松散[14]。福柯(Michel Foucalt)把那些有助于揭示符号含义的全部认识和技能称作解释学,把那些可以帮助人们区分符号场域、限定符号组分并并获知符号关联的方式和准则的学问称作符号学[15],以文字学为核心的小学正是对作为信息节点的文字进行的解释学研究,以疏导文脉,打通以文献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与之相反的是,现代西方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字对象则更倾向于被视为语言符号,仅是单纯在语言层面上进行字词句的符号学研究。文字的符号学视角因其忽视了文字对文献传承的重要作用而显得狭隘、偏颇。一言以蔽之,书面语体重心在于汉字文化。

三、汉字文化的国学基因

所谓国学,在本义上并非指诗词曲赋、五经六艺一类的具体学问,也并非指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学说体系。陈独秀认为国学不等于研究历史材料的国故,也不能单指“东方文化圣人之徒”[16]。笔者认为,所谓国学,是指以史观为轴心、古今通贯的物质文化及在物质基础上生发出的精神文化。由此,作为经典文本语言载体的职用并非汉字的主要国学功能。汉字文化的国学基因即汉字所体现的“小传统文化”属性[17]。以“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等为代表的国族变迁史、社会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形式等内容偏向于对宏大制度观念的记录书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大传统”,或言之“文章传统”;而由早期文字表征的普通民众的思想信仰、生产生活、民俗民风形态则可归入“小传统”,或言之“文字传统”。“文字传统”所代表的国学文化以物质化、工艺化、习俗化的形态留存于民间社会,具有更强的民间活力和社会客观性。

汉字文化的国学基因,在形式上主要体现在早期文字——初文以及章太炎所谓的“准初文”组成的字源系统[18]。《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19]314“文”包括结绳记事符号、由契刻符号演化来的指事字、象形字、象意字[20],是早期出现的直接摹画事物形象的符号体系。“文”是汉字的基础构件,根据李磊、苏新春的统计,主要由象形字组成的295个意符,能够衍生出《说文解字》92.5%的正篆字体,具有极强的衍生能力[21]。汉字研究历来为“六书”体系所困,“形声”“转注”“假借”仅反映了汉字部件层面和整字层面的内部结构性演变关系,离汉字的外部功能则相隔甚远。于此,唐兰把文字学研究对象划分为“象形”“象事”“象意”三类,重新关注汉字在表征客观世界方面的符号功能[22]。字源系统对应于上古中国诸文化中心的社会实践,是中国作为家国组织的文化写照。字源系统演变为独体字或合体字中的部件,这些部件是汉字各历史形态的基础系统,蕴含着具有生发能力的汉字文化。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26/562.html



上一篇:意识语言和自我心智二重性的精神分析语言及人
下一篇:翻译研究的文化概念问题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