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基因论(8)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这一社会概念的完整内涵建立在典籍文献文化实体和当代社会物质实体之上,相对而言,前者绵延恒久,具有基础性地位。典籍文献呈现的中国话

“中国”这一社会概念的完整内涵建立在典籍文献文化实体和当代社会物质实体之上,相对而言,前者绵延恒久,具有基础性地位。典籍文献呈现的中国话语体系在根源以及语言文化等各分支上都可追溯、锚定为汉字文化。汉字文化保存了汉语本初的、坚实的社会物质意义,以及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中国历史文化映像。

杨乃乔认为,拼音语言的暴力性不仅是为西方文化内部铸造了坚挺的形而上学,也遮蔽了拼音语言之外的写意文字及其人文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汉字书写的失语[7]。语文是国家精神的主要承担者,在中国经济走强的今天,推动中国文化复兴的关键就在于让汉字摆脱这种失语状态,让五千年汉字文化的宏富资源重新注入普通话书面语体系,使汉字和汉语重新展现出表达中国大历史的语义张力,以此对抗英语对华夏文风的暴力侵袭,彰显华夏文明的智慧魅力和强大感染力。实现国家认同,亟需彰显母语文字所系连、蕴含的华夏文明精神,发扬中国文化中的汉字文化基因,特别是通过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历史学、科技史等跨学科视角采集、整理和研究汉字所存录的百业文明形态,并通过科普、叙事等手段在华夏族人之间讲述、传递,培植根部文化,沟通国人心性,增强认同力和传承意识,以导引、浚通、漫延中华文化活水,使其文脉不绝、不滞、不乱,源远流长,蔚为大观。

[1] 丁苏安.西方人类学家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6:35.

[2] 吴秋林.原始文化基因论[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10.

[3] 王宁.汉字与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6):78-82.

[4] 何九盈.汉字文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41.

[5]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07.

[6] 魏小巍.汉字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的现代考察[J],河北学刊,2003(5):141-144.

[7] 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J].汉字文化,2018(24):7-11.

[8] 伊兹拉·庞德.庞德诗选——比萨诗章大师诗选[M].黄运特,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165.

[9] 申小龙.中国语言文化研究的汉字转向[J].北方论丛,2013(6):68-73.

[10] 杨乃乔.西方的汉字偏见与东方的汉字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7-09-12(01).

[11] 陕庆.以“文”立“国性”:论章太炎的“文学”、“国学”观及其时代性思想意义(1900—1910)[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2] 徐时仪.古白话的形成与发展考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85-91.

[13] 孟华.在言文关系中研究汉语词汇[C]∥戚晓杰.汉语教学与研究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14] 曹祝兵.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分裂原因之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38-140.

[15] 米歇尔·福珂.词与物[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32.

[16] 梁启超.国学大师谈国学[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5.

[17] 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读书,2005(7):11-19.

[18] 章太炎.文始叙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77.

[19]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

[20] 陈宗明,孟华.汉字符号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8-30.

[21] 李磊,苏新春.汉字字义衍生系统研究—以《说文解字》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5-111.

[22]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

[23] 田艳.人类学视野下的汉字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24-127.

[24]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M].上海:三联书店,2015:33-67.

[25] 叶舒宪.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75.

[26] 徐华龙.中国神话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92.

[27] 陆锡兴.汉字传播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383-384.

[28] 田园.偶像剧叙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168.

[29] 纳日碧力戈,龙宇晓.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11.

[30] 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J].文物,2004(1):73-82.

[31] 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M]//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3:149-167.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26/562.html



上一篇:意识语言和自我心智二重性的精神分析语言及人
下一篇:翻译研究的文化概念问题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