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五他者之音海外本土中(2)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1 海外“本土中医”的“去中国化”趋势 一些老外试图绕过“高语境”的中医理论文化,直接运用“低语境”的西医和科学作为理论来承接针灸技术,即

2.1 海外“本土中医”的“去中国化”趋势

一些老外试图绕过“高语境”的中医理论文化,直接运用“低语境”的西医和科学作为理论来承接针灸技术,即产生基于现代医学和科学的海外“本土中医”,表现出“去中国化”的趋势。“去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这一类型海外“本土中医”摒弃了中国传统医药基本理论和文化内涵,并不断加入西医生理、病理、解剖学以及现代技术和心理学等文化的内容,其最终形成的海外中医形态已经脱离了传统中医形态,而更多体现的是以“西医为体,中医为用”的中西结合医学文化模式。

深受西方“低语境文化”影响的海外“本土中医”人士,通常采用清晰直接的方式理解传播内容,因此从心理接受层面较难完全认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和“需要极高悟性”的中医“高语境文化”;此外,西方的整个大环境又多以建构在解剖理论基础上的西方医学思维为主,这使得海外“本土中医”为了稳固地立足于本土,而选择有意地淡化中国传统医药文化色彩,同时着重强化本土文化特质。例如美国“干独”事件就有明显的“去中国化”的文化变异问题。中国传统中医认为,美国“干针”理论的实质是来源于中国的针灸,因为其采用了中国的针灸针和针灸腧穴以治疗疾病[7],应属中医针灸在现代发展出的一个分支。但在美国“干针”的发展过程中,研究中医针灸的美国医师们无法理解并认同中医经络理论和传统针灸穴位,而是根据西方语境将中医“穴位”改称为本土受众更容易理解的“激痛点”,并出于抢占医疗市场的利益之争力图使美国“干针”和中国传统针灸脱离,独立立法,实现“去中国化”的切割,最终使其成为符合美国本土语境的医学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同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多维复杂性,海外“本土中医”的“去中国化”趋势其实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化变异讨论范畴,而是中医药乃至中国在全球的文化、科学、政治、经济、贸易以及国际话语权等领域的突出体现[8]。作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应该成为传播主体的“我”(中国中医药)而言,海外“本土中医”这个“他者”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反客为主,占据了传播的某些优势地位,这对于未来的全球中医药市场将存在较大的冲击作用。

2.2 海外“本土中医”的“过中国化”趋势

如果说“去中国化”是对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剔除,那么,“过中国化”则主要体现在部分海外“本土中医”将一些具有浓厚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色彩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太极等进行夸张化的浓缩和重塑,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文化“西方版本”[9],即典型的基于“东方主义”的海外“本土中医”。

这一部分海外“本土中医”基于“东方主义”,出于自身的想象和需求,热爱中国传统的“高语境文化”,认可中医传统文化魅力,但自身的西方语境文化背景又限制了他们真正理解并运用东方语境,这种复杂而特殊的冲突使得他们产生了过于夸张和神化中医药文化的行为。例如英国的“五行针灸”十分推崇中医五行哲学文化思想,强调通过判断患者的五行属性、精神状况、十四经脉的阻滞等,应用针灸方法达到祛邪、调神的目的[10]。该针灸流派认为其是在《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的基础上对中医五行文化的进一步发挥,但许多国内中医界人士却持保留态度,认为这只是一种基于西方兴趣的对中医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过中国化”解读和“自行创造”。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海外本土中医的“过中国化”趋势相较于“去中国化”,虽然在某种意义上看似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但是,过度夸张的渲染与对原意的扭曲也会给中医药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削弱中医的科学形象而染上玄幻的色彩。

透视以上两种趋势,从传播学意义上来说,有其共同点,即海外“本土中医”是中医药文化形态在其他地域的本土化进程中,经由高、低语境的碰撞、抗争、融合与再创造,由海外特殊语境作用而形成的典型性变异性产物,实属“他者”之音。

3 把握语境,合理发掘和利用海外“本土中医”的文化传播价值

海外“本土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在长期跨文化传播及本土化整合进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具有特殊却复杂的文化传播价值。从有利的一方面来看,首先,海外“本土中医”文化是东、西方语境融合下的特殊产物,可以视作能够有效缓和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造成的不同文化之间冲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不同语境系统内部平衡的调和形态;第二,海外“本土中医”所具有的“西医为体”的文化价值思想从实践上来说,更易符合并满足本土受传者的价值需求,扩大了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影响,有其独特而有意义的跨文化传播价值;第三,海外“本土中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在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解读和重塑过程中,原来被我国本民族文化禁锢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解放(“身在庐山中”),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创新研究思路,有“他山之石”的借鉴作用[9]。但另一方面,这种变异了的海外中医药文化形态在当代语境中却大多并未被传统中医药学所认可,因为其实际上在某些方面确实没有遵循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或是“失真”。因此,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巨大争议,对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播以及行业经济利益等方面也会造成相当的的消极影响。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26/564.html



上一篇:翻译研究的文化概念问题
下一篇:人类学理念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