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角中的竞技体育基于民族志洞见的启示(5)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 全球化与地方转型背景下的体育人类学研究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国际体育赛事实际上已经成为各种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对抗和平衡

3 全球化与地方转型背景下的体育人类学研究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国际体育赛事实际上已经成为各种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对抗和平衡的平台。竞技赛场所展现的除了选手高超的技能、运动员精神和以“公平竞赛”为准则的所谓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精粹之外,还有民族主义情感及利益集团的“贪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时期,奥运会和国际锦标赛场为北约和华约两大敌对阵营意识形态的持久较量,提供了不见硝烟的阵地。在苏联和东欧,以军事化和“科学”手段培养尖子运动员的机构和制度安排造就了所谓的“体育工厂”,其产品就是一批批在国际大赛上掠金夺银的好手。他(她)们使欧美选手在田径、游泳和球类项目上的优势几乎荡然无存。对垒双方的运动员的身体几乎成了不同政体和团体表达极端爱国主义的工具。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发挥人类学视角和方法在文化理念和实践经验两个层次上所占据的独特优势,将考察重心从地方道德世界中的单一场域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语境中多点和多地的体育实践过程,是一个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体育运动的“中国模式”也是学界内外的关注焦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 世纪60 年代开始,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实施使得一些源于西方的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和跳水等运动项目逐步崛起,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几乎成为中国力量的代名词。中国教练和运动员通过实践摸索出的一整套因地制宜的训练手段,在截然不同的制度文化语境中完善和丰富了这些项目的内涵,并使之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在北京和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傲人成绩唤起了全球华人民族主义情感,但也引发了西方媒体带有种族偏见的谬论。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美国密苏里大学人类学教授包苏珊(Susan Brownell)就尝试使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对中国女运动健将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中国的发展进行了从微观个体到宏观制度整体的描述、探讨和解析。在其专著《为中国锻炼身体》中[11],她解释了身体与文化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联,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对身体文化的影响。她通过观察1987 年全国运动会来分析新的社会变迁,如激励政策的引入。与“毛泽东时代”不计较奖牌得失不同,中国体育1980 年代开始鼓励竞争,赢得奖牌和奖金。在运动员激励动机层面,她比较了西方竞技体育强调的“公平竞争”与中国本土的“面子”之间的差异,与西方体育强调通过体育本身公平角逐出输赢不同,中国体育似乎更关注参与者的荣誉面子问题。在女性参与运动方面,她注意到,相对于西方社会,中国社会对女性参与运动持相对友好的态度,这也使得中国女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相较于她们男同胞更好的成绩。

在《北京的赛会:奥运对于中国的意义》[12]一书中,包苏珊考察了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相遇,并且更进一步将中国体育置于全球视野中进行分析。她分析了在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引导下,中国武术如何被拒绝列入奥运会的正式项目及美国社会关于中国体育的很多偏见,如,所谓的国家支持对年轻运动员的“剥削”。奥运会是一场涉及全球观念,人员和科技流通的文化展演。包苏珊将人类学的分析单位从社区和群体扩展到大型事件和活动,后来她又将对大型活动的研究延伸到了上海世博会。在与Niko Besnier 合作撰写的体育人类学总结评论中,她继续指出未来的体育人类学不仅需要对大型赛事活动的组织进行人类学分析,还应该对这些大型活动的遗产和对举办地的影响进行分析[13]。

在关于中国体育的人类学分析中,包苏珊展现出了熟练运用理论工具却不拘泥于既定范式和分析框架的能力,以及通过中国经验反思欧美学界固有思维定式的创新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曾祖父是美国第一位成功地为华工维权的州级大法官。1980 年她通过选拔赛,成为美国奥林匹克运动代表队七项全能选手。在此之前她连续三年参加充满政治意味的美苏田径对抗赛。然而由于美国发起的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她失去了展示才华的良机。1985 年她成为了北京大学的一名留学生,并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获得1 金2 银的成绩(她创造的全国纪录至今未被打破),对于实践中的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她有着比一般中国人还要真切的“局内人”的体验和感受。应该说,包苏珊堪称传奇的个人成长经历、在加州大学研究生院所受的学术训练、以运动员身份而进行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她与包括何振梁在内的中国体育界人士结下的情谊,使她获得了令同行嫉羡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奠定了她体育人类学代表人物的地位。她不止一次地指出:中国竞争2000 年奥运会主办国之所以失利,其原因主要在于西方大国长久以来一直没有消除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傲慢心态。作为国际奥委会(瑞士洛桑)的顾问,她以学者和体育权威的双重身份,为维护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应有尊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包苏珊接受了数百家中外媒体的采访。在《何振梁与奥运五环梦》发行式上,包苏珊作为英译者发言[14]。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305/576.html



上一篇: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细胞的特性
下一篇:人类学非虚构与艺术摄影师读书笔记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