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新阶散文集一抹春色之人类学批评(4)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六、幻灭:原乡图腾的历史解构 建立于土地表象之直觉认知以及器物、道艺、歌舞之上的原乡图腾既然是由历史涌生而出,以时间为根本皈依,也将随着

六、幻灭:原乡图腾的历史解构

建立于土地表象之直觉认知以及器物、道艺、歌舞之上的原乡图腾既然是由历史涌生而出,以时间为根本皈依,也将随着时间流逝而幻灭。马克思说:“一切在历史过程中发生的东西,必将在历史过程中消亡。”鄂西山区的封闭终究无法抵挡现代意识的侵袭,在新时期四十余年经济改革和现代意识的濡染中,鄂西山区人们构思、崇奉了数千年的原乡图腾与现代观念因格格不入而终于无可挽回地走向幻灭,作为具有建构能量的历史也无情地流露出解构力量。

原乡图腾在历史的解构力量摧毁之下趋于幻灭并不是图腾的土地表象与乔木骨节的散失,而是图腾关联着的器物手艺失传,是道业传承的终止,是人伦传统的失范。致使图腾虽留表象,但其本质、神韵已被抽空,其精神已逆时间之流向历史的深部渐行渐远。

《一抹春色》提供了太多“九佬十八匠”消失的案例。窦瓢匠的瓢匠手艺就是其中消失的一例:

窦瓢匠活到九十二岁才辞世,他是人们知道的最后一个瓢匠,自从十几年前老伴去世以后就不挖瓢了。现在人们用的都是金属和塑料做的瓢,只是偶尔在非常仔细的老年人家里还可以见到木瓢,他们拿起木瓢舀水时往往会牵出一大串窦瓢匠的故事。(《一抹春色·逝水》)

可见,在工业社会和现代科技的逼仄之中,窦瓢匠的手工技艺是因为需求的丧失而失传,他只能把器物手艺带进泥土,留下的是人们关于瓢匠的传说。现代技艺一方面向人们传达着对物质的精准理解,另一方面又引导人们更深地沉迷于“物”而异化,而由手工技艺散发出的人与器物之“物我同一”体验就此灭失。“九佬十八匠”的消失无不在反复重演着同一主题。

幻灭的还有信念与道义。作者叙述德业精湛的上头婆婆槐香一生为三百多位新娘子上头(为即将出嫁的新娘子用丝线绞去脸上的茸毛),并教以善处婆媳关系、为人妇,为人母之道,广受乡人尊重,槐香有一个原则:只为处女新娘子绞面。当她看到桂枝未婚而孕三四个月时,当即谢绝桂枝的重金相聘,拒绝为她绞面,桂枝只好到城里请理发师服务——新时代的价值观并没有对忠贞观的要求;另有一对未婚夫妇来请槐香,不料当晚车祸身亡,槐香依诺对死亡女子的面容整旧如新,同时殷重默语送“新娘子”安心上路。但按规矩槐香上头手艺也必须终止,不可再与人绞面。

为死人扯脸上头,槐香的手废了,从此再没有人请她为新娘上头……上头婆婆们都失了业,她们每一年春天都约了到槐香家聚一天,回忆些往事,讲些趣闻,看满山的映山红开得鲜艳热闹,听溪沟里的春水汩汩流动,她们就唱一些五句子歌谣。(《一抹春色·逝水》)

槐香以及一众上头婆婆们的绞面手艺,其实还有一种对职业规则的坚守和古老忠贞观的认定,然而新时代理发师们却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无视此种忠贞观,面对新的价值观,槐香们无力抗拒;同时槐香因为死人上头又自觉废掉职业,表现对规则的尊重。一面是时势使然,一面是内心选择,一种职业就在此种内外趋迫中无奈地走向灭失,从个人与时势、信念与道义层面诠释了“九佬十八匠”的精神幻灭之路。原乡图腾至此仅存意义空洞的表相符号。

结语

《一抹春色》忠实地描述了某种原乡图腾在鄂西乡民心中的真实面相,此种图腾既有土地表象,又有乔木骨节;既有器物载体,又有“九佬十八匠”的道业传承,更有歌舞的灵性表达。此种图腾是如此真实而具体,从里到外向原乡人发生着召唤与凝聚:召唤原乡人千百年来时时皈依于图腾释放的精神伦理,凝聚散处四方的原乡人走向族群的统一。与此同时,正因为原乡人对图腾的至爱入骨、至敬入心、至畏入神,乃有图腾在族群中的浑整心像与至大能量。唯其真实,乃能感召。然而,原乡图腾既然是在时间进程中渐聚而成,也必因历史的催迫涣然冰释。在时间的维度中,原乡图腾就这样演绎着一条有情而无情的生成与幻灭之路。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309/586.html



上一篇:民族学人类学专题文学民族志之乡土文学研究
下一篇:从田野调查到诗歌人类学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