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若城市凡艾克的建筑观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们要想象一种全新的建筑去响应我们所处的技术文明时代。 二战以后,大规模的城市重建中涌现出一批青年设计师,他们开始探寻设计的多样性,重拾历史与文脉、场所及认同感,走

我们要想象一种全新的建筑去响应我们所处的技术文明时代。

二战以后,大规模的城市重建中涌现出一批青年设计师,他们开始探寻设计的多样性,重拾历史与文脉、场所及认同感,走向多元化的视野[1]。作为十次小组(Team10)成员之一,凡·艾克反对CAIM的功能主义,其人本主义、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构型原则”、“中间态”与“二元性“等独特的设计思考,重拾了文脉,再次诠释了建筑的现代性,使之在CIAM中崭露头角,最终成十次小组(Team10)的核心人物之一。

1 人类学视角得到认同

1951年,第八次CAIM大会在英格兰霍兹登举行,会议主题定为“城市的核心”(Heart of the City),吉迪翁在会上追溯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关注于城市公共生活,并着重描述了凡·艾克的作品——阿姆斯特丹儿童游乐场,提到了凡·艾克如何利用风格派的设计理念与以儿童的视角出发设计公共空间,凡·艾克设计的游戏场地遍布整个城市,促使着每个社区的儿童自我发挥想象力与活力,正如吉迪翁在会上所说“只需要提供使用机会,我们的公众,也可能是某个孩子,会知道如何使用它”[2]。巴克玛(Bakema)以“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Relations between Men and Things)为主题作了演讲,巴克玛将城市社区的核心定义为一种地方的体验,而不是它的物理形态,他认为人与事物的隔离状态开始瓦解,人与事物的关系比事物本身更为重要。吉迪翁与巴克玛开始认识到设计与人的关系,凡·艾克虽然没有参与此次会议,但是他独特的人类学视角与艺术修养已经深入CAIM青年建筑师的心,也是对功能主义的无声反抗[3]。

1956年在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召开的CIAM第十次会议上,青年建筑师们组成的Team10就此正式形成,并且控制了整个议程①。凡·艾克首次在会上介绍自己的项目,设计理念在于如何利用空地创造出让孩子们产生认同感的城市空间,并展示了游乐场的照片(图1),照片中每个场地都有明显的中心,并以栏杆或树木作为游乐场与街道的分隔,以相同的几何形元素组织游戏空间,体现了凡·艾克的“构型原则”。游乐场设计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充满了对儿童的细致关怀,受到了皮特史密森、坎地利斯等Team10成员的极大好评,凡·艾克人本主义的设计思想得到了Team10的认可。

2 “中间态”与“二元性”的提出

1959年凡·艾克在《论坛》杂志②上正式提出中间态的概念,他曾用沙滩隐喻“中间态”:沙滩既不是陆地也不是海洋,但是能感受到浪潮带来的湿润[4]。

图1 阿姆斯特丹游乐场照片

1959年的奥特罗会议上,凡·艾克在会议上展示“奥特罗圈”的初版并介绍其内涵,第一个圈中:古典主义的经典代表——万神庙,象征着永恒不变的传统;由普韦布洛人(Pueblo)祖先自发建造的传统村落遗址——Pueblo Bonito(1050年—1100年),以大小不一的圆形居住单元堆砌形成具有肌理感的村落平面,象征着乡土情怀,体现了“构型原则”;凡·杜伊斯堡(Van Doesburg)1923年的私人住宅,象征着改变与运动的现代主义。这三个概念差异悬殊,凡·艾克用一个圈捆起来,表达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和谐关系。第二个圈是一群印第安卡雅布(Kayapo)人围在一起跳舞,形成多重同心环的舞蹈阵列,这个圈象征着以人类主体的社会关系。两个圈分别代表建筑与社会,二者虽然是不同的东西,但又是密不可分的,凡·艾克用奥特罗圈表现 “二元性”,奥特罗圈同时也是“中间态”理论的图解,试图融合两级分化,创造和谐统一的世界(图2)。

3 传统文化与“构型原则”的共性

1953年在艾克斯会议上,坎迪利斯(Georges Candilis)、伍兹(Shadrach Woods)在会上展示了他们对于摩洛哥住宅形式与居住方式以及住宅结果的研究成果,他们反对CIAM最低住宅标准的理念,并致力于当地的传统建筑的研究,研究当地居民在极端的沙漠气候下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住宅空间组织形式;在实际设计中的建筑布局犹如当地自发性形成的村落。坎迪利斯与伍兹对传统文明的研究打动了凡·艾克,激起了凡·艾克北非之旅的回忆,北非恶劣的气候条件限制了地方经济,使传统建筑与居住形式得以完整保留,对传统文明的着迷使得凡·艾克与坎地利斯、伍兹观点达到共鸣,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凡·艾克对北非多贡村落的深入研究。

1959年奥特罗会议上,凡·艾克说道:“我们不允许现代建筑师抹去人类长时间积累的精华,他们这么做是违背现代思潮的本质的”,“我们要重新发现人类那些永恒的古老的品质,将其转化为新的建筑语言,也就是当代建筑的语言,建筑是人类的本质转译成空间的表现,然而现代建筑师一致在致力于去发现时代的不同,而不是去研究建筑与时代的共性”[2]。凡·艾克呼吁建筑师去理解历史,将历史视为永恒的传统,将历史融入建筑与生活,他谈到了他对西方古典文化之外的传统文化的探索,北非的传统村落、中世纪城市以及伊斯兰教建筑都对他有一定的启发,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避开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反而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可识别性,尤其是自发性形成与发展的传统村落——以建筑单元进行堆砌,单元之间类似却不完全相同,这与凡·艾克的“构型”思想类似,也是他对传统村落如此着迷的原因之一。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312/592.html



上一篇:植物为表人情为里读翊鸣又自在又美丽
下一篇: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