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若城市凡艾克的建筑观(2)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会上,凡·艾克介绍了他的学生布洛姆(Piet Blom)在阿姆斯特丹做的住区规划,项目主题为“城市中乡村的生活”(图3)。在项目中,类似的单体住宅组

在会上,凡·艾克介绍了他的学生布洛姆(Piet Blom)在阿姆斯特丹做的住区规划,项目主题为“城市中乡村的生活”(图3)。在项目中,类似的单体住宅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在这样的住区结构中,具有可识别性的局部可以自由发展与组合,局部单体有着自身的个性与活力,整体并没有淹没局部,这样一个结构是不断增加和连锁的模式,布罗姆将凡·艾克的“构型原则”很好地融入了项目当中,重新定义了人类的居住空间。 会议结束前,路易·康对凡·艾克的理念表示赞赏,康在会上说到:“回味建筑的各个部分是多么美妙的事,一步步引导人去实现目标。”③

4 阿姆斯特丹孤儿院(图4)

奥特罗会议结束以后,凡·艾克带着路易·康与其他参会者去参观刚完工的阿姆斯特丹孤儿院。孤儿院是凡·艾克最为成功的作品,也是其设计理念的集合体。新孤儿院位于阿姆斯特丹西南部,在城市通往机场的大道旁,孤儿院需要容纳125名孤儿以及提供12名员工的住宿空间。

凡·艾克在项目记录中写到“我们对建筑的期望是什么?我们不希望它是一幢巨大、有压迫感的建筑,巨大的房子使得孩子们像是被困住了,远离了世界”。我们希望小朋友在一个友好的、开放的房子里,房子奇特的外观,舒适均质的内部,给孩子们家一般的感觉。没有无止境的走廊,因为这种廊道会让孩子们迷路,将度假村与住区巧妙结合,营造出公共住区的活力。整座建筑由不同的部分组成,建筑内部秩序是和谐统一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活力的整体。”[2]

4.1 遵循赋格原则的平面

凡·艾克为孤儿院做设计期间,他的好友雕塑家卡尔维瑟(Carel Visser)常去拜访他,在之后对维瑟的采访中记录到:“我看到凡·艾克在埋头画图,常常听巴赫的风琴音乐,他在做设计的时候有意识地融入了赋格原则。”[2]凡·艾克对古典乐的着迷来自于父亲的影响,他意识到了音乐所产生的美学韵律与建筑设计异曲同工,利用基本的序列产生丰富的节奏。他用赋格原则做设计,在孤儿院的平面中,两排不同方向的居住单元有韵律的阶梯排列,正如两只手,在中间区域交汇达到高潮。

4.2 屋顶形式

建筑采用3.36m×3.36m的柱网,每一个方格有一个穹顶,居住空间上采用大穹顶(10.8m×10.8m)以强调这8个居住单元。以单个方形穹顶为原型,复制与发展到300多个穹顶,受到多贡传统民居与中东伊斯兰教的土著民居的启示,整个建筑形体在某个原型下自我发展而成。入口处的二层员工区是整座建筑唯一使用平屋顶的地方,凡·艾克通过屋顶形式的组合与变化,暗示功能区的变化。建筑形体以方穹顶为原型,自发性的发展产生差异,这种差异性又能反映出不同的功能区域,这种形体设计手法赋予了建筑城市的特质。

4.3 结构与材料

建筑采用井格式空腹梁的设计,跨度与柱子较为自由,凡·艾克多个作品都采用空腹梁,不仅可作高窗使用,也增强了空间的穿透性。因柱网与屋顶结构形式的重复,使得住所、管理、交通、服务等不同功能空间都被赋予了相同的空间特征。混凝土圆柱(直径28cm)与梁(宽28cm)支撑着方形的穹顶(图5),穹顶为混凝土预制的,离地面净高2.7m,根据功能空间的需要,部分穹顶的中央开天窗。穹顶表面采用了沙质感的防水涂料,在建筑二层俯瞰一层屋顶,屋顶就像高低起伏的沙丘一样,下雨的时候,穹顶之间的“山谷”会积水,形成山丘与河流的自然景观。

4.4 儿童与空间

北侧进入建筑,首先就是一个半围合的入口庭院,穿过首层架空的员工宿舍,进入内院,内院西、南两个方向各开一门,分别通往10~14岁儿童与6~10岁儿童的住所,孩子们的住所采用“L”型走廊连接,凡·艾克按照年龄大小与住所的安全系数来安排房间,最北边靠近公路与入口处的住所为大龄儿童居住,最南端的儿童居住给了年纪较小的孩子。

图2 奥特罗圈最终版

图3 “城市中乡村的生活”住区方案

图4 孤儿院鸟瞰图

图5 室内廊道

室内廊道仿佛交错、打断、不规则的中世纪的旧城老街,走廊采用灰色石材铺装(图5),而住所采用光滑黑色水磨石地板,凡·艾克将建筑作为一个城市来设计,儿童住所作为建筑,走廊作为街道,通过材料的变化突显室内外的区分。每个儿童住所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三面砖墙将住所与公共走廊隔离,仅朝南方向的住所朝庭院敞开。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312/592.html



上一篇:植物为表人情为里读翊鸣又自在又美丽
下一篇: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