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的文化阐释(10)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五、美学和文艺中的“人” 在美学和文艺中,人是最主要的对象。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文学艺术的创造应该是人的本质

五、美学和文艺中的“人”

在美学和文艺中,人是最主要的对象。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文学艺术的创造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以人为中心的审美自由创造。 人体美是人类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最高理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和终极目的。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的主要特征在于:哲学性、边缘性,人文性。 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哲学给美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有什么样的哲学体系就会派生出什么样的美学体系, 这是美学的哲学性。 美学是边缘性科学,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叉的产物,所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比较晚, 到1750 年才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命名而独立起来,这是因为它是在各种科学的边缘地带发展起来的,所以必须在其他的学科有了大致发展才可能独立出来。 美学是人文科学,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研究的主要范围是美的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创造,这些研究对象都离不开人。 审美主体和审美创造就是人本身及其实践的问题,当然不可能离开人来研究。 美的客体,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应该是独立于人的存在之外的,好像与人没有关系,实质上,美的存在是离不开人的,美的性质也是离不开人的。 马克思说:“劳动生产了美。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中国作家协会、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年版,第18 页。不仅人类劳动直接生产了美的对象,而且就是自然物的美也是由于人类劳动使得人对对象产生了审美关系才把自然物转化为审美对象, 从而具有了美的性质。 因此,唐代大作家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马退山茅亭记》)如果没有美,就没有人的审美;但是,如果没有审美的人,美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美和审美是不能分开的,它们是同时产生于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的整体之中的。

文学艺术的创造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以人为中心的审美自由创造。 文学艺术的创造,在西方近代美学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仅仅被视为一种“认识”或“反映”,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文学艺术的创造应该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是一种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审美自由创造。 把文学艺术当作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或“反映”,应该不能算错,但是,至少是不全面的。 说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认识”或“反映”,主要是从文学艺术的对象的角度来说的, 说明了文学艺术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主观的“认识”和“反映”。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人类之所以需要文学艺术,并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现实,而是为了创造出一种世界上所没有的、表现了自己的各种本质力量的、崭新的审美世界。 因此, 马克思不仅说艺术是一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他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 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的,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②《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陆梅林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第170—171 页。而且马克思、恩格斯还把文学艺术当作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一种,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社会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包括艺术、科学、道德、宗教、法律等等形式。 更重要的是, 马克思又把文学艺术当作一种生产。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说:“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 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同时,他还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相区别, 得出结论:“因此,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中国作家协会、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年版,第21 页,第24 页。那么,人类的文学艺术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生产,也就是一种自由的审美创造。 这种创造性生产,当然就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反映”,更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审美自由创造性生产。 因此,从人类心理活动的角度来看,文学艺术,就不仅仅是人的“认识”,而更多的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表现。 此外,文学艺术的审美自由创造,正因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它就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由审美创造。 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的和抒情的文学艺术,当然是以人为中心的,即使是表现动物或其他非人类的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同样是通过那些非人类的或者动物的表现来显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态度,自然在人心目中的形象,总之都离不开人这个中心。 比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德国的《格林童话》,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先秦的《庄子》寓言,等等,都有许多写动物、植物等自然物的故事,可是,它们并不是表现动物、植物等自然物本身,而是通过自然物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325/621.html



上一篇:和草木谈心
下一篇: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与拍摄手法以影片渔民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