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的文化阐释(2)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哲学上的“人” 从哲学上来看,“人是什么”“人的本质”“人性”“人道”等问题是根本问题,应该予以解决。 人的本质应该是多层次的、多维度

二、哲学上的“人”

从哲学上来看,“人是什么”“人的本质”“人性”“人道”等问题是根本问题,应该予以解决。 人的本质应该是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开放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规定了三位一体的整体“人”概念: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自由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历来中西古今关于“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的问题就有不同的多种说法。 中国古代多以伦理(道德、政治)来界定人。 《荀子·非相》:“人之为人,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鬻子·下卷》:“人而不善,谓之兽。 ”①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版,第143 页。《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②《十三经注疏》(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423 页。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没有人会选择孤立状况的整个世界,因为人是政治的生物,他的本性要求与他人一起生活。 ”他还认为“人是理性的生物”,他说:“没有任何东西比理性更属于人的了。”(《伦理学》)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人,即思想者。 ”③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版,第151 页。法国启蒙主义者卢梭说:“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悟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④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版,第152 页。

在宗教和神学看来,人是神的创造物,人是神的人间形象。 中国神话传说有女娲抟黄土造人说。 欧洲中世纪神学认为上帝造人,《圣经》传说: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苹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因而一切人都有原罪,所以“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反对宗教神学,以人的自然属性来界定人的本质。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O. 拉美特里宣称:“人是机器”;C.A.爱尔维修宣称人“只是一个感性实体”, 趋乐避苦的肉体感受性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动的永恒本性。 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人性论把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 而理性也就是自由。 I.康德认为,人只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 才是一个自己主宰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黑格尔很强调人的社会性,他已看到劳动是人的本质。 但由于他把人规定为理性的自我意识,所以他所说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L.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反对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一个“感性”的类存在物,“一个自然本质”。⑤《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II》,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年版,第695 页。美国思想家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making anmal——制造工具的动物。⑥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版,第170 页。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卡西尔则认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或者说“人是文化的动物”。⑦[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版,第34 页。还有一些语言哲学家把人规定为“语言的动物”或者“以语言思维的动物”。 这些关于“人是什么”“人的本质”的观点,应该说都从某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的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定性,但是,似乎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揭示人的本质的完整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全面整体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由三个命题构成的、一个全面完整的整体:一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即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⑧张品兴、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版,第169 页。或者“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⑨中国作家协会、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年版,第20 页。;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⑩中国作家协会、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年版,第48 页。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504 页。这三个命题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全面的整体:第一,“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因此,这是决定人的本质和“人是什么”的最重要的根据。 不过,这里要搞清楚的是:这里的“劳动或实践”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的真正的人的意义上的劳动或者实践,而不是“异化”的劳动或者实践。第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既是人类所独有的,也是内涵十分丰富的。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 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24 页。人类与世界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人类首先离不开它同自然的关系,但是决定人的本质的是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的关系也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家庭的、阶级的、阶层的、行业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等社会关系,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因此,像我们以前那样把“社会关系”主要规定甚至限定为“阶级关系”的做法是片面的,应该予以纠正,并全面理解人对现实的关系。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指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 交换、 分工), 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504 页。因此,人的需要是使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关系的最终内在依据。 人需要生存就必然有物质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从而人与世界发生物质关系或者实用关系;人还需要发展,因而也就有精神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伦理需要), 于是人就与世界发生认知关系、 审美关系、伦理关系(政治、法律、道德的关系);人类还有一种信仰需要,因而人与世界还会发生一种宗教关系。 人在现实中的存在就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既是人的劳动实践的动力,也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内驱力。 因此,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有怎样的需要支配着, 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三个命题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本质应当就是这三者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它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具体本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类”的抽象。 另一方面, 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活动的组织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类活动都是不存在的。 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根本,社会关系是外在表现形式,人的需要是内驱力。 正是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 才全面、整体地规定了人的本质。 因此,人是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驱动下,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高级动物。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325/621.html



上一篇:和草木谈心
下一篇: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与拍摄手法以影片渔民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