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的文化阐释(7)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人格, 从心理学上来看, 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的个性;从伦理学上来看,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能够作为权利、义

人格, 从心理学上来看, 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的个性;从伦理学上来看,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能够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具体表现为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品格的总和。 人格是在心理人格的基础上, 在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伦理上的人格,即每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资格。 在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的私有制社会里,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处于统治被剥削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地位,往往无视或者贬低被剥削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人格。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把农民和广大劳动人民视为牛马;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作机器或者机器的附属品,使他们丧失了人格。 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农民、劳动人民才真正有了做人的资格,有了人格的尊严和价值。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因而才有可能实现人格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每个人都是公民,都有作为社会主体的资格,在社会里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不分高低贵贱,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贬低或者蔑视别人的人格,大家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分工合作,自由发展,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 每一个公民, 都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自信、自立、自尊、自强,实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取得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做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尊严、价值等方面所具有的强烈吸引人、征服人的力量。 人格魅力往往是一个人在社会里能够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尊重、敬佩的正能量,是一个人获得恰如其分、实至名归的身份和地位的内在条件。

人品,是一个人的品质和品格,主要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为人品性。 人品,就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 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的特征或倾向。 所谓人品好,一般说来就是一个人应该道德品质高尚,遵纪守法,为人诚实正直,作风正派,对人要慷慨大方、宽以待人,对国家要爱岗敬业、忠诚热爱,不做危害社会和他人的事情,包括不破坏公共秩序、不淫乱、不吸毒、不赌博、不酗酒等。 今天,每一个人都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自己的人品,为人处世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颖达疏:“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①《十三经注疏》(上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37 页。文指修饰,或指外在现象。修饰显得恰到好处(合乎礼乐),就是“人文”。 “人文”也就是“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或指传统礼乐制度。 所以,“人文”(文明以止)、“文化”(人文化成)是“人(人性)”或者“人的本质”的外在显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②《十三经注疏》(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985 页。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主要是儒家所继承的“人文”,也就是“礼”“乐”及其制度。 张岂之在《中华人文精神》 中指出:“西周时期的人文精神就是 ‘礼’、‘乐’精神。 尽管西周以后的中国历史,在‘礼’、‘乐’的具体内容方面不断地有所变化,但是,当时对于‘人文’的范围限定,既有制度方面,又有文化方面;既有形之于外的,也有藏之于内的;既有物质含义,也有精神内容。 古人认为,这样才能达到‘化成天下’,为天下创造文明的结果。 我们今天来看西周的人文精神, 并不是要搬用它的‘礼’、‘乐’文化,而是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分析,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摸索前进的时候,他们所追求的文明美德是物质与精神、 内与外的统一。这是非常宝贵的中华人文精神的发端。 ”③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11-12 页。由此可见, 中华人文精神的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 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重视家庭伦理在社会中的地位,希望建立“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这种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美德:积极进取,坚韧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持家,修身齐家治国。 这些美德至今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我们同时也应该反思批判古代人文精神过分强调道德作用而忽视制度和法治作用,追求所谓“圣贤”的神化倾向,忽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进步所作的贡献,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现代社会的中国公民不仅应该具有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且也应该具有人文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远大而正确的理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325/621.html



上一篇:和草木谈心
下一篇: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与拍摄手法以影片渔民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