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之于人与人之于音关于音乐之人类学探索之探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社会理论家与音乐 在音乐方面发表洞见的社会理论家都不是以研究音乐为业,他们的专长在其他方面。但音乐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须臾不可缺乏的生活养分。①韦伯在一封信里曾

三、社会理论家与音乐

在音乐方面发表洞见的社会理论家都不是以研究音乐为业,他们的专长在其他方面。但音乐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须臾不可缺乏的生活养分。①韦伯在一封信里曾写去听歌剧,在观众中看到的全神贯注的齐美尔,并称颂了齐美尔的音乐修养。参见(德)玛丽安妮·韦伯.韦伯传(下册)[M].阎克文,王利平,姚中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1]由于音乐的习得、感触,或者抒发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情境里,本文将会有些这方面的叙述。

社会人文科学之所以重视社会理论乃在于这些理论是一种生产性的模式(a generative model)。通过阅读和理解它们,可以开拓视野,引发深入思考与联想。学习和运用社会理论的目的并不是将它们作为结论来论证,而是通过它们来探索和发现更多的问题,所以社会理论应该作为我们探索的出发点。

19世纪,音乐大师辈出,当时的传媒已经出现音乐评论专栏,有些著名思想家间或参与音乐评论。这些有许多未必是学术的,但也反映了特定的思想倾向。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也对音乐发表了一些评论,马克思的有关论述着墨于音乐本身的并不多,但即便如此,也可以透过这些零星的评论,从中看到马克思的思想和抱负。相比之下,恩格斯在音乐上则专业得多,而且还是位实践者。因此,他和马克思两人对待音乐的取向(approach)有些不同。韦伯是公认的社会学奠基人,而且对音乐有过具体的研究;涂尔干也是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他的社会分工理论引发音乐学界有关“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的讨论。此外,他在宗教当中也略有涉及;埃利亚斯和布迪厄都相信不同形式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的社会等级结构,但这一结构形成于不同社会元素的互动过程中和持之以恒的再生产。

(一)音乐之于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在音乐上不如恩格斯内行。[2]恩格斯学过和声和作曲,而且还曾担任过唱诗班和合唱团的指挥。一篇很有趣的、运用了诸多难以一见的档案资料的论文展示了许多恩格斯与妹妹、兄弟、朋友的通信。在所遗留的43封信中,有12封讨论音乐。从这些信中,我们了解到年轻的恩格斯不仅听音乐会和歌剧,而且还练声乐;参与合唱团的表演,并培育了对18世纪上半叶音乐的品味。平时恩格斯还经常尝试作曲,尽管水平业余。信件也展现了恩格斯广博的兴趣和他的犀利与敏锐。文中还有一些恩格斯的谱例手稿照片。这些谱例有恩格斯自己的作品,但更多的是,恩格斯用它们来作评论的例证或者讨论一些技巧。在此,仅选取数例管窥恩格斯的音乐实践。

1839年1月7日,恩格斯在给她的妹妹玛丽亚(Marie)的信中提及他正忙于新的合唱曲目,该曲目中,低音和女高音交替出现,并用谱例来表示(见图1)。

图1.

图2.

图3.

他说:“伴奏仍然迷失,我可能需要更改一些细节。显然,除了第四行,大部分的东西都是从赞美诗集里偷来的。文字是著名的拉丁文‘圣母悼歌(Stabat mater dolorosa)……’。请原谅我在低音部分的许多错误,我不习惯写音乐”(笔者译)。这封信表明,恩格斯在担任指挥时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担任合唱指挥是青年恩格斯喜欢做的事。

1839年3月11日,恩格斯写信给他最小的弟弟赫尔曼·恩格斯(Hermann Engels):“我仍然定期练习歌唱和作曲。这是我为你而作的样本(见图2),你可以用这个旋律唱‘瞎眼男人’(The Blind Man),或者不去理会。”(笔者译)①恩格斯在“瞎眼男人”边上方括号中写有 “a silly text”中文可为“一个傻气的文本”。这样的例子文中还颇有一些。[2]恩格斯不仅认真学习作曲,而且还经常随性写段音乐。这成为他对亲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1841年3月8-11日,恩格斯给妹妹玛丽亚的信写到:

某些方面你不如我幸运。你今天无法听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乐——周三、3月10日——而我能。这一作品和Eroica②即英雄交响曲。是我的最爱。现在练习贝多芬的奏鸣曲和交响曲,……我想去听它们——不仅仅是钢琴的编排(piano arrangement),而且是整个乐队的演奏。3月11日。昨晚是交响乐之夜!在你的一生中从未听过这样的演奏——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美妙的作品。第一乐章把令人窒息的绝望(despairing discord)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乐章是挽歌式的阴郁与慢板中的悲伤的温柔情人;在第三和第四乐章中长号表现出年轻的激情和欢腾。但遗憾的是,一个可怜的法国人让大伙都能听见他的声音,他唱的东西如此这般(见图3):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401/628.html



上一篇:电影玛的十七岁民俗情境的人类学释读
下一篇:旅行人类学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