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之于人与人之于音关于音乐之人类学探索之探(10)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背景会对人有不同的教养,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 布迪厄认为,教养可以通过不同的品味得以体现,品味因此构成文化资本

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背景会对人有不同的教养,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 布迪厄认为,教养可以通过不同的品味得以体现,品味因此构成文化资本的组成部分。我们经常说人的文化品味问题,经常把文化品味与一个人的爱好联系起来,例如收藏和欣赏艺术品,所听的音乐类型,所从事的运动以及服饰打扮,等等。对文化品味的培养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的场域,而学校教育的内容亦多与法国中产阶级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品味密切相关,而这些内容仿佛都与广大社会劳工阶层家庭生活关系不大,因而来自较低阶层的孩子们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失败,于是学校不啻成为法国社会结构再生产的机构。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是他所提出的象征权力的社会学(a sociology of symbolic power)的重要构成。所谓的象征权力社会学强调的是文化、社会结构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无论他所研究的是阿尔及利亚农民、大学教授和学生、作家和艺术家,或者教会,所关怀的问题都聚焦于这样的问题,即差序等级的分层和管控(domination)的社会系统何以能持续并在代际间不断进行再生产,这种状况何以不会招致强有力的抵抗,甚而社会成员对之缺乏意识上的认识?布迪厄大胆地提出,所有的文化象征和实践,从艺术品味(artistic tastes)、着装风格、饮食习惯到宗教、科学和哲学——甚至语言本身,都在强化社会区隔中体现了利益和功能。[26]6社会区隔——无论是否徒具形式——是布迪厄思考社会生活的基本维度。在此,更大的问题(issue)是个体、群体、制度间的权力关系(尤其在教育领域)。权力在布迪厄的思想中并不是分离的研究领域,而是社会生活的心脏。对他来说,无论是社会能力或者其他象征表述(symbolic representation)都无法摆脱构成的权力关系。成功的权力演练要求合法性。从而,他所研究的焦点就是文化的社会化是如何将个体和群体放置在一个竞争性的梯级身份框架里,相对自主的冲突场域如何扣紧个体和群体来为有价值的资源而斗争;在这样的领域中,行动者如何斗争、策划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他们为什么对自己的行动参与了社会分层秩序的再生产几乎毫无意识?布迪厄认为,这说明,文化并非缺乏政治内容,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政治内容。[26]7

那么,文化又是如何表达政治内容的呢?对此,我们得从他的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 谈起。简单而言,文化资本构成一个人能否通向成功的条件。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包括了诸多种类的资源,如语言上的便利、一般文化认识、美学偏好、科学知识以及教育资历、背景等。他的观点是文化——如果从最宽泛意义上来理解的话——可以成为一种权力资源。布迪厄认为,权力是一种资本,这是他有意识地与马克思主义保持距离的方式。马克思主义当然也是他的思想来源,但他又不满足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处理任何社会文化现象。将资本概念扩大到所有的权力形式——无论是物质的、文化的、社会的,或者象征的,就是他理解社会结构和分层以及社会再生产的一种途径。在他看来,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就是通过攫取不同的文化、社会象征资源来保持和强化他们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一旦这些物质、文化、社会、象征资源成为人们为之而奋斗的对象或者目标,它们就成了资本。

文化资本是资本的一种类型,它包括了三种状况,其一为“具身化的文化资本”。这是通过社会化而内在化(internalized)于个体,欣赏与理解组成社会的图式(schema),从而个体形成自身的性格倾向。文化商品不同于物质性商品,一个人能欣赏和“消费”的通过领会(apprehending)它们的意义,例如音乐、艺术品和科学的方法以及流行文化作品。这一类型的文化资本的积累开始于儿童早期阶段,是一种“教育学行动”: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投入时间,或聘请专业人士来培养孩子对于文化区隔(cultural distinctions)的敏感度。获得培养的性格倾向假装“与经济无关”,从而将原先的以阶级为基础的不平等植入到文化差异中。[27]

其二是为“客体化“(objectified)文化资本,涉及书籍、艺术品、科学仪器,使用它们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能力。

其三为制度化的(institutionalized)的文化资本,即各种证书、资历、证明文件、文凭,等等。布迪厄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其角色功能在于发达社会中的身份配置。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制造了一个庞大的证书市场(credential market),对当今的社会阶级的再生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401/628.html



上一篇:电影玛的十七岁民俗情境的人类学释读
下一篇:旅行人类学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