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之于人与人之于音关于音乐之人类学探索之探(5)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韦伯的夫人玛丽安妮·韦伯(Maryanne Weber)所写的韦伯传记中得知,韦伯生前有在职业生涯晚期致力于研究音乐社会学和艺术社会学的夙愿,并且还想对

从韦伯的夫人玛丽安妮·韦伯(Maryanne Weber)所写的韦伯传记中得知,韦伯生前有在职业生涯晚期致力于研究音乐社会学和艺术社会学的夙愿,并且还想对列夫·托尔斯泰进行专门研究。①玛丽安妮说韦伯长久以来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托尔斯泰的书,书中将包含年他的深层体验。玛丽安妮本人和韦伯的母亲也很关注这个计划,韦伯也想为了她们写这部书。但他一直没有时间着手已经开始的计划直到去世。[1]530至于后者,我认为大概是因为托尔斯泰的道德自我完善的心路历程与生活实践,给韦伯提供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理性化的,涉及由宗教、世俗主义、禁欲主义以及生命的意义和“至善”的综合性绝佳案例。可惜天不假年,100年前一场猝不及防的流感导致的肺炎夺去了他的生命。②今年6月14日是韦伯逝世100周年忌辰。

韦伯在与家人的通信中,不时论及音乐。1911年1月在柏林期间,他在晚上常常沉浸在歌剧和管弦乐之中。在一封信里,他这样写到:

昨天上演了《莎乐美》(王尔德-斯特劳斯)。③《莎乐美》(Salome) 是爱尔兰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在1897年创作的戏剧。《莎乐美》虽然是采用了《圣经》“马太福音”中莎乐美故事的框架,但是作者彻底改变了故事的原意,融入了自己的唯美主义叙事手法,表达“爱”与“美”、“爱”与“罪”的唯美理念。独幕歌剧《莎乐美》是理查·斯特劳斯(Richard Struss)根据王尔德同名法语戏剧的德语译本创作,1905年12月9日首演于德累斯顿宫廷剧院。像这样的作品居然能用音乐表现出来,当然就是一个壮举了,尽管音画效果几乎达到了琐碎的程度。但它是光彩夺目的,而且绝非无法理解,某些部分真的非常美妙。铜管乐器的处理相当出色。观众们退场时感到被压得无法喘息,觉得自己好像光着血淋淋的手被当场逮住了。这个对象被王尔德扭曲得令人恶心。现在我急切地盼望着我将听到的最后一部分东西:斯特劳斯的《死亡与净化》……[1]568

虽然这些不是专门的研究性文字,但还是透露了韦伯的一些取向。他的取向不像马克思那样,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相结合,因而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韦伯的取向显然与其本人的较高音乐修养有关系。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具有强烈的方法论意义,尤为强调理解“行动”所产生的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一个人踩了另一个人脚趾,这样的行动仅仅是物理上的接触。但是如果踩人脚趾者对被踩者道歉,后者也接受前者的道歉,这样的行动就是社会性的,是为社会行动。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未必知道自己行动所产生的意义,这就需要社会学家来阐释。这样的取向是否影响了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一些只言片语中难以窥及全貌。但他显然认为,好的音乐能够使人产生热情,能够使人沉浸于一种宗教般的情感升华之中。[1]575由此看来,韦伯更关心音乐是如何打动人的,但韦伯也注意到这种打动人与一定的社会氛围有关系,并不一定是积极的。例如,他对瓦格纳崇拜现象就感到十分不愉快,认为这与当时德国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有相关性。但在他的专门性的音乐研究中,完全不见有臧否人物或任何可能会影响到学术中立的任何想法。

他身后出版的著作《音乐社会学》(该书的正式名称是《音乐的理性和社会基础》)实际上写于1911年,在时间上与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差不多。显然,理性化是他当时思考的核心。韦伯的音乐社会学研究结合了都市、阶级/劳动、理性化,甚至气候变迁等方面的讨论,被认为是以从事研究音乐的社会构成部分的有效平台和出发点。[9]韦伯将本应是情感自由表达的音乐何以在欧洲发展出一套十分复杂的书写和编排系统,以至于能够创作交响乐等大型作品——视为典型的理性化过程。已故芝加哥大学西方文明史家麦考尔(Christian W. Mackauer)指出,与音乐联系是韦伯那一代的德国知识分子的典型状况。魏玛文化(Wihemine culture)本身就代表了音乐的业余主义(amateurism)和热情的顶峰。[10]所谓的音乐的业余主义所指当为那个时代音乐已经成为德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之一。对于这个阶级的大部分人来说,学音乐并不是要成为音乐专业人士,而是为了更有修养和具有高尚的品味。换言之,音乐素养和品味当时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标配;韦伯的《音乐社会学》告诉我们,钢琴在中产阶级当中普及说明了这一点。 韦伯介入音乐研究迎合了社会上乐迷对非音乐出身者介入音乐研究的一般性看法:热情有余而独缺特定的音乐技能 。但这种庸人之见并没有影响韦伯美学观或者关于音乐本质和意义的历史信念,更不会妨碍他在社会关系和文化的脉络里审视音乐,并提出真知灼见。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401/628.html



上一篇:电影玛的十七岁民俗情境的人类学释读
下一篇:旅行人类学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