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学、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对于史前中华(3)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四:黄河流域新石器遗址分布图 从文字产生看,从陶文、甲骨文以及青铜器铭文来看,汉字在商代后期才趋向成熟,经历了象形、会意与形声三个演变阶

图四:黄河流域新石器遗址分布图

从文字产生看,从陶文、甲骨文以及青铜器铭文来看,汉字在商代后期才趋向成熟,经历了象形、会意与形声三个演变阶段。先商和商代的陶文、符号在冀南、豫北地区多有发现,石家庄台西、永年台口村遗址、邢台曹演庄遗址、磁县下七垣遗址、武安磁山遗址和藁城台西遗址都发现了陶文或符号。特别是台西陶文,台西商代遗址共发现12片刻划有文字或符号的陶器残片,字划是在烧制前刻划在陶坯上的。这些陶文的时代早于殷墟的甲骨文,与殷墟时期相比更带有原始性,在文字进化中有彼此的联系。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则象征着文字进入形声阶段,逐步趋于成熟。

从文字发展源流可以窥见先商文化和商文明发展历程。从遗址年代先后、陶器发展和文字产生3个方面综合来看史前中华主流文明演化路线及历程,大抵是这样的。发端于桑干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大部沿太行山东麓南下,并向南再转向西发展,形成了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和陕西大地湾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仰韶文化。小部分北上,在辽西冀北一带形成了红山文化。5300年前,红山文化南下,与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融合发展,仰韶文化部分被迫西迁,在甘肃一带产生了马家窑文化。4500年前,山东龙山文化西进,短暂成为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发端于陕西、山西的夏部落、发端于河北中南部的商部落先后成为天下共主。自此之后,进入信史时代。

图五:黄帝时代各部落融合图

最终结论:

1.关于现代人祖先:现代东亚人祖先起源于非洲,大约在2万到3万年之间从云南地区进入中华大地。

2.关于中华文明起步孕育时间:1.2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气候开始变暖,农业起源并发展起来。中华文明才开始孕育。

3.关于中华文明源头: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文明是起源于河北桑干河畔的磁山文化,那里的先民成功地驯化了小米,爆发了农业革命,是汉藏文化族群源头。在南方,发源地在湖南的沅江一带,那里的先民成功地驯化了大米,那里的文化被称为是彭头山文化-高庙文化,人群被称为苗瑶文化族群。发源地在浙江北部平原一带,那里的先民最先驯化了糯米,那里的先民被称为侗傣文化族群。

4.关于汉藏语系源头:汉藏语系最早可追溯到山东麓的磁山文化人群,而后随古人类沿着太行山东麓南下,而后分化为东西两支。东支在黄土高原以东地区继续发展,最终演化出华夏族和汉语。西支沿渭河流域西进,到达甘青地区马家窑一带继续繁衍,而后向青藏、四川、云南地区及境外的缅甸、印度东南部多方向发展和传播,居住人群逐渐演化出汉藏语系其他语族。

5.关于主要民族遗传学溯源:我们汉藏民族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磁山文化人群,而汉族则是其后分化出的红山文化融合了仰韶文化的部分后代和高庙文化的部分后代组成。藏族就是西迁的仰韶文化贵族阶层繁衍的西羌后代之一。苗族很可能是高庙文化贵族的后裔。

6.黄帝时期对应的考古现象分析:黄帝部族从时空上对应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磁山文化北迁的一群人。大约6200年前磁山文化的一支族群北迁,对应汉藏语系第一次分化,将原来位于辽宁的赵宝沟文化的上层赶跑,使其不得不西迁,成为今日芬兰人的源头之一。留下来的底层民众与之融合,形成红山文化。大约5300年前,红山文化(黄帝)南下,与仰韶文化相遇,使得后者的上层阶级不得不西迁,成为今日藏缅语族人群的源头。这是汉藏语系的第二次分化。5300年前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年代,的大部分考古文化都在5300年前发生了变化--中原的仰韶文化西迁了;安徽的凌家滩文化被夷为平地;南边江浙的崧泽文化被终结了,变成了良渚文化;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被终结,变成屈家岭文化。

7.中华文明主流演变进程:发端于桑干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大部沿太行山东麓南下,并向南再转向西发展,形成了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和陕西大地湾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仰韶文化。小部分北上,在辽西冀北一带形成了红山文化。5300年前,红山文化南下,与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融合发展,仰韶文化部分被迫西迁,在甘肃一带产生了马家窑文化。4500年前,山东龙山文化西进,短暂成为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发端于陕西、山西的夏部落、发端于河北中南部的商部落先后成为天下共主。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zonghexinwen/2021/0324/620.html



上一篇:寻找神秘的布须曼人,一次人类学探寻之旅
下一篇:任何时候都要关爱干部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