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书单·6月 | 攀援文字潜伏书中 过精神上“向(2)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谈到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人们大抵会想到长途跋涉的贸易商队,往西方带去中国丝绸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这样的“经典叙事”。最多也

谈到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人们大抵会想到长途跋涉的贸易商队,往西方带去中国丝绸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这样的“经典叙事”。最多也不过再想起,马可·波罗这样的中世纪西方旅行家从西向东经过丝绸之路“到此一游”的趣闻。实际上,这样的看法大大低估了“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斯宾格勒三世在《沙漠与餐桌:食物在丝绸之路上的起源》里就告诉读者,诸如水果、谷物、坚果、茶叶之类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正是沿着丝绸之路,才得以进入世界各地的厨房。

长角羚、蚊滋滋 著 / 蚊滋滋 绘

“一部鲁迅形象史”

《沙漠与餐桌:食物在丝绸之路上的起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

《中国的蔬菜》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人从古到今讲究吃,中餐因花样繁多、技艺高超而享誉世界,所奉献的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吗?中华文化历来看重内在的精神,中国的烹饪饮食文化的精神因素又在哪里呢?古代的烹调方法、烹饪器具是什么样子?饺子、馄饨是同一种东西吗?鸡、鸭、鹅如何命名?粥和羹有什么区别?古人的饮食理念是怎样的?

北大文学博士神聊中国人的草木情思

拥有生物学教育背景的长角羚和蚊滋滋,在北京东部离城70公里处的浅山地带,创建了占地30亩且山、田、林、园、居一体的花园,并在这里持续了7年的“里山”生活实践。这两位知识农夫在此垦田砌石,做饭烧炕,分类垃圾,和鸟兽虫蛇周旋,思考人、自然、土地之间如何平衡、和谐共处。繁忙劳作之余,他们还把百味杂陈的生活写写画画变成了书。

在《唐诗三百年: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中,黄天骥在书中详细解读了唐代32位诗人的35首代表性作品,自初唐到晚唐,从诗歌察人生进而观世变,接续呈现有唐一代诗歌基本风貌、唐代诗人心灵风貌、唐代国家盛衰侧记。黄天骥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兼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戏曲,同时从事古代文学史的教研工作。黄教授常说他“带着诗词的眼光去研究戏曲,又带着戏曲的眼光去研究诗词”,于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亦然。这些手法眼界在黄先生都属本色与当行。

张平真 著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为270余种中国蔬菜“正名”

本书以蔬菜名称解读为切入点,详解二百七十余种中国蔬菜,并配以精美手绘科普图。作者分“综述”和“各论”,“综述”概述我国蔬菜名称构成、命名缘由及构词手段等,“各论”则分门别类地对各种蔬菜的所属类别、起源地域、引入时间、栽培历史、供应现状、名称由来、命名因素、营养成分、食用方法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考释。

董梅 著 ?新星出版社

马俊江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王宁 著 ?中华书局

民以食为天,佳膳蔬为先,蔬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长情的陪伴。最近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阳台种菜热,种菜一时成为人们精神解压的好方法。但是我们却未必都了解蔬菜背后的文化。我国的蔬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灿烂的蔬菜文化,并与酒文化、茶文化一起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三百年》

作者斯宾格勒三世本人就是一位阅历颇丰的植物考古学家。他在2015年夏天亲身参加了美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对古城“塔什布拉克”遗址的挖掘,并在古城中心区一个垃圾堆的遗址里发现了已经碳化但保存完好的苹果种子、桃核和杏核、葡萄籽、瓜子乃至小麦与大麦粒。接下来,作者开始阐述,这些丰富的作物是从哪里来的。比如,尽管桃子的古拉丁文名字叫做“波斯苹果”,但作者指出,“桃起源于中国,后沿丝绸之路经由西南亚传入欧洲”。

《鲁迅像传》

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用训诂学解读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从饮食名称、烹饪原料与调料、烹调方法、炊食器具讲到文化传统,看汉语的博大精深如何诠释中华美食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看“绝学”训诂如何“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走出书房方寸之地,走进市井人间烟火。借助古代典籍的传递,王教授在本书的最后将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的优秀传统总结为“和与调”“节与精”“齐与范”三点。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zonghexinwen/2022/0616/863.html



上一篇:从文明帝国到帝国文明
下一篇:读书 | 《世界历史的动力》:反思历史本身以及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