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龙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展(2)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近年来苗族龙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动态 进入21世纪,我国学者进一步关注苗族独木龙舟文化,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其中,龙舟文化的人类学调

4近年来苗族龙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动态

进入21世纪,我国学者进一步关注苗族独木龙舟文化,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其中,龙舟文化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一直的该领域的主旋律,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呈现体质人类学、解释人类学、体育人类学、资源人类学等多样的研究视角。

4.1 苗族龙舟文化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特定人群体质特征和结构的剖析,探讨人类的演化与发展等问题。在苗族龙舟文化研究领域,杨世如、胡小明等人在《苗族独木龙舟竞渡的体质人类学分析》中首次运用体质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分析苗族龙舟参与者与其他人群在体质上的差异状况,进而分析和辨别苗族龙舟的文化属性。认为苗族独木龙舟并未对苗族龙舟选手的体质特征产生显著影响,即苗族龙舟竞渡选手并无体育意识和健身动机,得出苗族龙舟的运动形式仅处于体育萌芽的状态,其本质应是一项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延续力为目的的传统习俗或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该研究是苗族龙舟文化或相关研究中首次运用体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典范。

4.2 苗族龙舟文化的解释人类学研究

解释人类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倡导的文化人类学学派之一,强调文化及文化研究的解释性,阐释文化背后深层的象征意义。苗族龙舟文化研究中,属解释人类学范畴的成果较多。如聂羽彤在其《从龙舟起源神话看施洞地区的族群互动与社会变迁》研究中,通过对苗族龙舟起源神话传说的文本分析,探讨龙的象征意象以及背后深层的族群权力表达。认为:“龙在神话中被赋予了道德上的恶,是历史上汉、苗间权力和阶序关系的一种隐喻;龙各部位对应不同的村寨,是该区域村落等级的一种象征性表达;而龙舟神话版本的流变则隐喻地方社会的权力变迁”[4]。又如,代刚在其《贵州苗族独木龙舟的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察》研究中,运用符号学的能指和所指分析法,对苗族龙舟文化进行人类学考察,得出苗族龙舟文化活动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表达[5]。上述研究对苗族龙舟文化进行深描和意义解释,是解释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

4.3 苗族龙舟文化的体育人类学研究

体育人类学是以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研究体育领域具体问题的应用交叉学科。在苗族龙舟文化研究领域,胡小明等人的《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和《独木龙舟的文化解析——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二)》以及杨世如的《体育人类学田野工作运用实践——苗族独木龙舟竞渡调查方法例证》和《原始礼仪竞技的体育人类学研究——苗族独木龙舟竞技文化调查》等成果是运用体育人类学方法研究苗族龙舟文化的重要代表,展示了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范例。以上研究运用人类学的基本技术路线,在结合参与观察和体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体育自身的研究特点对苗族龙舟文化进行解析,从而排除苗族龙舟文化的体育属性,即苗族龙舟是“一种体现独有民族性格的巫术礼仪性的游戏竞技遗存”[6]。上述成果通过对苗族龙舟文化的体育人类学实证研究,印证了体育人类学对体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此外,随着苗族龙舟文化逐渐被外界关注,在其发展中,不断与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涌现了旅游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不同视角,如孟蒙的《资源人类学视域下清水江苗族龙舟竞渡的观光化演变》研究首次在资源人类学的视域下关注苗族龙舟文化资源的观光化演变。总之,近20年来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苗族龙舟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这些论著在背景资料、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苗族龙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5对苗族龙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展望

苗族龙舟文化作为世界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一直是人类学关注的对象和焦点,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苗族龙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上述梳理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如下研究设想与展望。

5.1 从主体到客体:苗族龙舟文化的景观人类学研究展望

受人类学长期将“人类、文化、主体”与“非人、自然、客体”分开的影响,苗族龙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中,“文化、人类”等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对非人类的、自然的内容则缺少足够的关照,导致对苗族龙舟文化景观如龙舟棚、龙舟造型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国内近期兴起的景观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重要分支,认为景观是融摄人类历史记忆、价值观和情感的场所、空间,试图更多地去关注文化中的物质世界与生态环境,并将原本人类学研究中的生活场所与周围环境当作自身的研究对象或目标[7]。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0/1015/360.html



上一篇:人类学视野下的青海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从旁观到深度介入:田野研究在教育学中的转化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