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进路(3)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深耕田园,留住山水“田园”即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呈现的是意境。中国历来都不缺关于山水田园的情怀,乡村最美的、最富有吸引力的就

2.2深耕田园,留住山水“田园”即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呈现的是意境。中国历来都不缺关于山水田园的情怀,乡村最美的、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其田园意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田园画卷,即因写出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才被传诵至今[12]。钱穆曾言,传统中国的“社会”概念可以从城市、乡镇、江湖和山野4个系统来理解[13],每个部分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在传统上,城市是经济生产生活的核心区域,而乡村世界却是人们归隐的山水田园。在这一功能设定之下,乡村田园本质上是游离于社会的,甚至是社会的反面。这如同中国的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其核心都是让人反观内心,物己融合,而非走到西方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上。又如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4],这便是山水与田园的情怀。很显然,这种境界在俗世(现代社会)是无法达致的。而在高度市场化、现代化的今天,很难从自然造化中去理解和设定田园乡村。因为,市场化高度入侵的乡村社会,可寄托心灵的田园和山水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仅仅依靠乡村内部的力量,已难以让人体会传统的乡村韵味。

田园乡村在今天也遇到了重生机遇。在特色田园乡村的创建中,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建筑规划、产业发展等具体问题,而是理念重塑问题。要达成留住山水、深耕田园的目的,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要重新梳理近年来在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反思那种城市化引领的思维,从千村一面的大规模村庄改造中吸取教训。不管是新农村建设,还是美丽乡村建设,可能都未能走出以现代性为依归的总体框架。二要在深入反思现代乡村危机的同时,更要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去寻找化解危机的出路。要使当下江苏乡村更具田园本色,就要通过“传统—现代”的双向链接构建。乡村和城市要各美其美,遵循发展规律,保护山水基底、历史肌理、空间形态,协调乡村建筑、田园景观、自然风光,重塑和谐共融的人地关系,在江苏大地上留住山水乡村和田园牧歌。

2.3以农为本,宜居乐业“特色+田园”是留住乡村记忆和乡土韵味的必然要求。然而,特色田园乡村不可能只是徒有其表的梦中家园,更是宜居乡村、活力乡村、乐业乡村。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是特色田园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真正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且为农民服务,体现出明显的乡村性和生计保障性[15]。这一点,对农业占有重要地位的苏北地区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乡村特色、田园、宜居和生计保障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大拆大建、盲目撤并和建设形象工程的现象。这些建设并未充分考虑每个乡村的生计基础和发展前景,使乡村成为城市社会的附庸。作为结果,乡村社会出现“空心化”,产业链和公共服务配套极不完善,这终将使乡村失去吸引力,丧失发展活力。同样的,有些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运动也是徒有其表,在开发过后却未能成为农民的生计依托,不能真正留住农民,难以保证“美丽乡村”一直“美丽”。

因此,特色田园乡村不同于一般的乡村旅游景观,必须围绕农民的生计、生活需求来打造。要尊重乡村特有的田园景观和整体环境,防止不顾实际的千村一面的规划设计。同时,为保证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要把农民作为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的主体力量。可行的选择是就地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并让其扎根乡村,让特色田园乡村成为他们稳定而高效的生计依托。在特色田园乡村的创建规划中,要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做文章,重点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让农民也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同时,要把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与农业加以融合,挖掘乡村产业转型的潜力,增强乡村自身造血功能,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最终使美丽乡村同时也成为宜居乡村、活力乡村。

3结语

江苏省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将在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因此,理念塑造非常重要。要准确把握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既要注重乡土气息,立足乡村实际,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又要统筹农村多元价值,从整体上引导乡村的综合发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以村民为本,立足原住地、原住房、原居民,又恰当、适度地融入现代性,让农民享受完善的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笔者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充分借鉴人类学的整体观、比较观和相对观来理解特色田园乡村的整体内涵。在这一前提下,才能结合各地的乡村民情,解决好怎么建的问题。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316/601.html



上一篇:人类学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世界银行为
下一篇: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胰腺癌差异基因表达的分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