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抗疫史的回顾与反思(3)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一,应强化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近30 年来,全球出现新发传染病40 多种,并以每年新发1种的态势发展,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成

第一,应强化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近30 年来,全球出现新发传染病40 多种,并以每年新发1种的态势发展,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加上快速的城市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及大规模人口聚集和流动,传染性疾病大暴发、大流行的风险依然非常大。从国家战略层面,应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对待公共卫生安全,坚持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引领,把公共卫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把重大疫情防控作为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任务,对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做出战略部署。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层面,应围绕公共卫生安全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立法,强化配套制度建设,研究出台国家卫生安全法和相关行政法规,将疫情防控中的政府部门协作、社会力量组织、军民融合等经验做法,加以提炼总结推广,转化为卫生安全治理体系的相应制度机制。

第二,应加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现有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主要监测的,是确诊的传染病诊断而非早期临床症状和表现,在对重大感染性疾病的预警上存在滞后性,对风险研判缺乏机制性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存在制度漏洞、防控盲区和死角。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满足实际要求的监测预警系统,打通并整合现有传染病报告、医疗机构内感染以及药品、疫苗、食品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监测系统功能,及时发现对疫情发生、流行具有重要预警意义的信息。二是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强化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等能力建设,加大多渠道疫情监测,开展经常性快速反应体系应急演练。三是加强大数据的联通整合、挖掘分析和评估使用,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努力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第三,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研判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基层防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等等。公共卫生体制亟须深化改革。一是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组织管理方式,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进一步理顺不同层级疾控机构之间的关系,强化垂直领导,突出专业性。二是提升公共卫生系统自身能力,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着力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医师和家庭医生队伍。三是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突出平战结合,统筹常规资源和储备力量,在区域医疗卫生规划中完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区域布局和床位规模,建设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四是理顺公共卫生系统与医疗系统的关系,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加强资源统筹调配与业务协同。

第四,应健全重大疫情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又逢春节假期,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大多放假,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医用设备、防护服、口罩等物资频频告急。我国可利用资源多,潜力大,回旋余地大,虽然这种情况能够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调度、加快复工复产等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临时救急措施毕竟非长远治本之策,反映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存在突出短板,需从体制机制上予以解决。一是推动完善国家卫生应急物资专项储备制度,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科学调整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能力。二是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生产供应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在实物储备的基础上,增加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三是健全国家应急物资收储制度,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物资供应工作机制,建立从原料供应、生产、流通、储备、使用等全链条的信息动态监测系统。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317/607.html



上一篇:疫情和当代国际关系互动初探
下一篇:病毒性脑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