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新阶散文集一抹春色之人类学批评(2)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此中对于泡桐的描写,侧重于对其参与人间生活的价值开掘。泡桐可用于制作乐器、衣箱、盛放茶叶的木桶,表明乔木早已越出了一种物化本位,在人的使

此中对于泡桐的描写,侧重于对其参与人间生活的价值开掘。泡桐可用于制作乐器、衣箱、盛放茶叶的木桶,表明乔木早已越出了一种物化本位,在人的使用中具有了以人的生活为依归的人文价值,这是“物”作为图腾构建物的意义基础,隐喻图腾意义的空间维度。

在鄂西,过去多用香椿做房梁,而且这房梁一般不是自己准备的,房子做好了,立屋的那天,由至亲送来,在乡下,称为送梁树……送梁树的场面壮观极了,十来个小伙子抬着小脸盆般粗细笔直的一棵香椿,树上缠着几丈长的红绸子,敲锣打鼓,放鞭放炮,直奔我们的新房而来,梁树抬到新房的稻场里,父亲母亲在稻场跪迎。木匠师傅在梁树的中段砍出一个平面,在平面上画了太极图以及彩色的绶带,两边还写了八个大字,左边是“荣华富贵”,右边是“长发其祥”。(《一抹春色·乔木小记》)

这是乔木的另一种价值功能:指向深久的文化理念和历史传承,并承载人们持久的生活理想。建房历来是生活的大事,因而房梁的质直结实就意味着生活的安稳幸福,至亲送来房梁隐喻血亲之间的共同帮扶,太极图的标示意味阴阳之气汇聚于平衡,“荣华富贵”“长发其祥”昭示未来生活的希望。而香椿不仅仅是乔木,更是意蕴饱胀的文化符号,是隐喻图腾意义的时间维度,是空间之物向时间的转化,有时空兼具的性质而成为图腾构成的骨架。

三、器物:原乡图腾的精神语码

图腾一旦被认定,它的原生物或偶像所具有的精神特征也就被乡民所接受。龙、蛇、鹰、虎之高贵、灵动、锐利、勇猛就在乡民心中因被反复揣摩而与图腾意志达成感通,这是乡民接受图腾的一般心理过程。如果图腾本身并无生命,那么乡民会用取于图腾之身的物件制成适以自用的器物,灌注他们对图腾内在旨蕴的感悟,凝定为图腾的精神语码。换言之,人们可将器物理解为图腾偶像的分肢,是传载图腾之局部精神的物化符号。《一抹春色》对此有详细的叙述。文本对五尺、罗柜、石碓等器物制作之精详的描写,流露了原乡人对他们手中之物近乎图腾般的虔敬。

文本叙述了山区农家建新房请来的木匠远华师傅,他手中拿着一根五尺长、上有刻度、四边棱角、用量房梁而同时辟邪的细长棍子,徒弟道坤说是起屋用的五尺,代表木匠手艺、身份、名声、地位和精确度的重要工具。远华对五尺珍爱之至,用擦拭刨子的油抹布把五尺擦得锃亮,小心翼翼放在门背后。不想徒弟道坤量主梁时走神,差了尺寸,主梁废了,被师傅用五尺打得浑身是血,买下主梁。道坤从此兢兢业业,把新买的主梁“打磨得像婴儿脸蛋一样光滑圆润”,画好太极图,写好“荣华富贵、长发其祥”,终于立屋成功。

我们家的房子立了屋,道坤就要出师了,出师仪式就在我们新屋里举行的,仪式的最后一项是师傅给徒弟亲授五尺,这大概类似于和尚传授衣钵。当远华大叔把那杆五尺传递给道坤时,我看见远华大叔的泪水湿了脸庞,“师傅用这五尺打了你,是因为只有沾了徒弟血的五尺才会灵验,才会镇得住邪,师傅不得不下手狠一些,徒儿不要记恨师傅。”道坤扑通一声跪下来,双手接过五尺。之后道坤送给师傅一个主梁的小样,师傅用废掉的主梁做了个洗脸架送给道坤,“你每天洗脸时都要照照镜子,检视自己有没有对不起木匠这门手艺。”(《一抹春色·器物志》)

从文本对相关事相的描写中我们至少可解读如下意义:1、手艺传承即道业传承。任何民间手艺都是积淀了无数匠人的生活体验与行业经验的知识累积,其中有道术、有智慧、有对万物之道的理解与领悟,故以虔敬之心承接手艺本质是对道业、传统的献祭;2、对器物的敬畏是原始拜物教思想的遗留,拜物教正是发源于早期图腾崇拜,在原乡人中,拜物意识仍被保留于对器物的敬畏中。虽然器物经由人手创造,但人们并不深究这个对象,“他者”其实发端于人,反映人类理性意识发生前夜、不顾及事相矛盾的“原逻辑”之思;3、匠艺以器物为载体,而承接匠艺需以徒弟之血为代价,只有匠艺融入血中,道业才得到真正传承。这是一种巫术思想,是以图腾为核心而展开的原始巫术的遗留,而此巫术就以血融的方式代代留存于道业传承中,作为记忆铭刻成累代相续的传统,成为人们理解原乡图腾的精神语码。其余对罗柜、石碓的心态无不如此。

四、土匠:原乡图腾的精神血脉

鄂西的民间手艺覆盖各行各业,被后人概括为“九佬十八匠”。“九佬十八匠”因势就便的创造成果最终以各种器物体现出来,成为人们体认原乡之文化意义的精神要素。而就道业传承之各色各艺的“术”而言,其实有着更深更高的价值,它们是体现原乡图腾的极其深微的精神血脉。骟匠、土匠、篾匠等均具有此种价值功能,这在“土匠”手艺中集中体现出来。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309/586.html



上一篇:民族学人类学专题文学民族志之乡土文学研究
下一篇:从田野调查到诗歌人类学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