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类学方法对语言学的贡献(3)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该假说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引起学界争鸣,有人奉为至尊,有人则全盘否定,但迄今依然引人关注。在中国也不例外,吴铁平、潘绍典[4]曾撰文批判过陈保

该假说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引起学界争鸣,有人奉为至尊,有人则全盘否定,但迄今依然引人关注。在中国也不例外,吴铁平、潘绍典[4]曾撰文批判过陈保亚[5]的观点。

(三)民族科学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结构语言学派发展到巅峰,听音记音、对语言进行线性结构分析是该派的强项;而语义分析、心理分析则尽量避免涉及,反而成为该派的弱项。但是,一个强势学科或强势研究范式的弱项往往会成为一个新生学科或新生研究范式的增长点,民族科学(ethnoscience)、语义域方法(approach to semantic domains)或民族语义学(ethnosemantics)应运而生。

为了适应所处的生态环境,原住民都有独特的认知方式、人类行为及物质文化。民族科学是指研究原住民文化及分类系统的一种科学,包括语义域方法或民族语义学范式。在原住民或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中,有不少概念和类别,如果用外来研究者自己的语言概念,即客位(etic)观点,科学家取向的观点,是讲不清楚的;只有用本地人自己的概念,即主位(emic)观点,当地人取向的观点,才可深入贴切地解释清楚原住民的文化。

语义域方法亦称语义成分分析法,是从美洲印第安语语义域和原住民分类法研究中,创立的一种研究范式,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兴盛,旨在收集印第安语某典型文化领域中的词汇,譬如颜色词、亲属称谓词、食品词、疾病词、动物词、植物词等,分析比较该类词汇相关语义特征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以此探索原住民经验结构的差异,了解该原住民的认知心理。该范式为语言与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在人类语言学和认知人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论题范围广泛,涉及数字系统、性别、语法分类及自然科学中的诸多分类系统。许多论题名称通常冠以一个前缀“民族”(ethno-),譬如,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民族动物学 (ethnozoology)、 民族解剖学 (ethnoanatomy)、民族地理学 (ethnogeography)等等。

20世纪60年代,语义域方法被称作“民族科学”中的一种方法,引起诸多研究者的广泛注意,在许多语域的形式分析中应用,譬如,伦斯伯里(Lounsbury)(1956)的波尼语亲属称谓分析,巴叟(Keith Basso)(1990)的阿帕切语类分式动词成分分析。不同文化中的语义特征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观念的差异,和不同社会文化中生活经验结构的差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颜色词的类别研究成绩斐然,保罗·凯(Paul Kay)和布伦特·柏林(Brent Berlin)提出了颜色术语发展演变模型假说。

民族语义成分分析对中国学者也有影响,譬如,周庆生的《西双版纳傣语亲属称谓语义成分分析》[6],借鉴了舍夫勒(Scheffler)和伦斯伯里[7]的理论方法。斯钦朝克图的牲畜名词语义分析[8],又借鉴了周庆生的方法。

(四)文化社会中的语言

美国“语言与文化”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和发展,业已形成了一个师承萨丕尔的所谓“美国传统学派”。上述“民族科学”研究范式,重语义分析和词汇集分析,轻社会文化分析,但是一种研究范式的盲点,往往是新范式的生长点。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民族科学”研究范式达到了学术高峰,但仍受到一个新的研究范式“文化社会中的语言”的挑战。

来自“美国传统学派”的海姆斯(Dell Hymes,1927—2009)脱颖而出,1964年主编出版了一部大部头的《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语言人类学读本》[9]论文集,收录了上世纪20年代以来,欧美语言学家发表的69篇论文,都是有关语言“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的名篇。该论题的另一部名著是,西尔沃(Shirley Silver)和米勒(Wick R. Miller)合写的《美洲印第安语:文化与社会环境》[10]。

与“语言与文化”其他研究范式相比,“文化社会中的语言”研究范式新增了一个社会环境,凸显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令海姆斯始料不及的是,墙内开花墙外红,该论文集居然被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是社会语言学诞生的一大标志。

(五)交际民族志


“民族志”译自英文的ethnography;其中ethnos,来自希腊文

该范式最初由海姆斯提出,继与甘柏兹(John J. Gumperz,1921-)合作推进,最后由其他一些学者参与完善而成熟。海姆斯被称作“交际民族志”之父[11]。

海姆斯认为,每个言语事件都是言语分析的单位,集中反映了社会文化状况,只有分析言语事件(后称“交际事件”),才能获取反映社会文化活动的说话方式。甘柏兹主张研究各种形式的言语,譬如,语言变体、语言技能库和言语社区等等。二人认为“交际能力”是指在社会和文化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田野调查不再关注语言描写和语言构拟,而观察研究社会互动中的语言使用。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zonghexinwen/2021/0210/513.html



上一篇:文化慕课·比较文学 | 文学人类学概说
下一篇:婆媳关系的另类书写:唾液,人类学与镜中的女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