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或影子秘史(3)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果说梁晓明的《玻璃》是让一块破玻璃本身成为破坏工具的话,那么向以鲜的《割玻璃的人》则是将玻璃作为切割对象,切割的工具则是一把“钻石刀”

如果说梁晓明的《玻璃》是让一块破玻璃本身成为破坏工具的话,那么向以鲜的《割玻璃的人》则是将玻璃作为切割对象,切割的工具则是一把“钻石刀”。和欧阳江河将玻离的生产过程进行玄学呈现的角度不同,向以鲜指向另外一种视域:细致、尖锐又节制的生命体验。如果说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代表着对后工业时代的反省与透视;向以鲜的诗中,割玻璃这个动作,以及割玻璃的人,则具有一种刺入指尖的存在之惑与疼痛感。诗人西渡《诗:三人行》序言中认为:手拿钻石刀的割玻璃人无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割玻璃不仅需要锐利的工具,更需要全神贯注的精神,坚定的手腕,高超的技艺。这和诗人的工作非常类似。实际上,以疼痛为词汇,以血给虚无带来意义的诗人就是一个以存在为对象的割玻璃工人。诗人的工作正是从广阔的存在——“汹涌的海洋”、“所有的目光、植物”、“天空”——萃取一小片晶莹剔透的玻璃,天空和海洋的结晶。更多的时候,诗人的这一萃取工作是以自己为对象,他是在自己的血中提炼,切割,加工。这时候,他既是割玻璃的人,又是钻石刀,又是玻璃:“你是极端忠诚的人/几何的尖端常常针对你/准确的边缘很蓝/你感到一阵阵柔情四起”。诗中,诗人的工作和割玻璃的工作互相隐喻,对两者的刻画交错进行,以至不分彼此。割玻璃的工艺,“纯粹、尖锐、节制”,诗人的工作也就是如此了——而又那么贴切地道出了向以鲜诗歌的品质。

玻璃的本质是追求透明感,是在隔与不隔之间找到恰如其份的表达方式。如此说来,最好的,最神秘的玻璃是没有影子的。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见:梅花数枝,篸两小瓷瓶。雪寒一夜,二瓶冻裂,剥出二水精瓶,梅花在焉,盖冰结而为此也。这儿用来比喻的“水精瓶”实际就是一种玻璃瓶之类的透明物质,有多透明:“何人双赠水精瓶,梅花数枝瓶底生。瘦枝尚带折痕在,隔瓶照见透骨明。”如此透明之物,当然是没有影子了。

这不是说人们热爱玻琉热爱透明,就不热爱不透明或不热爱影子了。恰恰相反,透明与影子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翻卷着同样深不可测的海洋。人们热爱透明,人们同样热爱影子。为此,人们还发明了测量影子的工具。

圭臬与圭表

“作为沙与尘的产物,天生已经够奇妙。”这本是说玻璃的,但好像也在说影子。

“圭臬”本为先民观测时空之二物,最初是分开的,其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距今八千年前。圭与臬的用途不同:“圭”是测量日影的度尺,横向陈置在水平的地面上;“臬”是垂直竖立于地面的木杆或木桩,以投射太阳的影子。圭与臬之间,正好构成一种直角关系。有了圭与臬,人类就可以知道活在世上的具体时间和位置了。圭臬是我们的祖先最初了解时间和空间的朴素工具,也是最原始的天文学器具。南朝梁人陆倕在《石阙铭》中由衷地赞美道:“陈圭置臬,瞻星揆地。”

虽然以圭臬来测量日影校方位定四时的行为,是十分古老的天文活动,但是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词组“圭臬”出现于典籍中,则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唐代诗人杜甫的《八哀诗》(哀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汝阳王李琎、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中,使用了“圭臬”一词——《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杜甫的故友郑虔(趋庭)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博学者,杜甫赞颂道:

圭臬星经奥

虫篆丹青广

上句言郑虔精通天文地理,下句言郑虔长于书画。我不知道杜甫是不是第一个将“圭”“臬”二字结合在一起的人,但至少是较早的,且最为著名的一例。

如果自文字史或考古史来看,“圭臬”一词,以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称之为“臬圭”似乎更加合适一些。“圭”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中始见,《说文》的解释是:“圭,瑞玉也。上圆下方,以封诸候,从重土。”圭的出现,源于人类的生殖崇拜,实为男性性器之象征,因此,“圭”应该是重“士”而非从“土”。从出土的实物来看,许慎所说的“上圆下方”亦不太准确:标准的圭形,应是上尖下方。王候将相执圭以朝聘或祭祀,实际上亦暗含以性为核心的权力象征。但“圭臬”之“圭”,已由礼器而变为一种测量工具。

“圭臬”又称为“圭表”。圭表的说法更接近于计时工具的本意,西汉蜀人王褒在《漏刻铭》就有“圭表”之名:“忽微以测,积空成数。圭表弗差,光阴斯赴。”从人们测量日影的天文活动,“圭臬”引申出很多相关的词义,其中最重要的词义是标准或准则。由此一意义出发,还延伸到司法行为或机构。比如,元代肃政廉访司或明清时期的提刑按察司就称为臬司。其实,早在《尚书·康诰》中,就有了类似的说法:“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孔颖达解释:“言外土诸侯奉王事,汝当布陈是法,司牧其众及此殷家刑罚有伦理者兼用之。”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0/1222/468.html



上一篇:作为世界主义者的阿来
下一篇:浙江畲族老虎抢猪头民俗活动的人类学阐释①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