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牧草产业现存问题及对策(4)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是农民联手合作,连片规模化生产。通过建立草产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把同一片土地的农民联合起来,采取统种、统管、统收、统售,进行连片规

第二,是农民联手合作,连片规模化生产。通过建立草产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把同一片土地的农民联合起来,采取统种、统管、统收、统售,进行连片规模化生产管理,方便机械化作业,保证技术到位,实现科学种、科学管、科学收,提高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

5.牧草种植向区域化、规模化推进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畜牧业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牧草种植正在逐步向羊、牛、兔、鹅等草食畜禽优势产区集中,这些地区在发展牧草种植时立足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结合畜牧业发展情况,已由零星的一家一户种植逐步向规模化方向迈进,牧草加工已逐步形成东北、华北和西北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产业带,青藏高原和南方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区。未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的继续调整,牧草产业将继续向区域化、规模化推进,应因势利导,加快这一进程,做强我国牧草产业,为扶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一、我国发展牧草业的优势1.倡导科学的膳食结构,支持了牧草产业发展我国有13.7亿人口,土地资源非常缺乏,粮食生产受其制约。目前以高耗粮的养猪业为肉食生产主体,每年因此消耗粮食占总产的40%以上,形成了人畜争粮的局面。再者猪肉的高脂肪等缺陷不利于人类的健康,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以牛羊肉、牛羊奶及其制品为人类食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将刺激草食畜牧业发展。同时,为了恢复植被,建设秀美山川,畜牧业由放牧为主逐步转变为舍饲圈养。草原植被开始恢复,产草量会大大提高。第三,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战略会拉动牧草业发展。今后将以农区的秸秆养畜和牧区的草原畜牧业为主。我国商品草目前年产量仅有400万吨,缺口极大。国际市场对高蛋白商品草年需求量为2500万吨,仅亚洲市场就达600~700万吨;亚洲目前主要从北美洲进口草产品,由于运输原因,费用昂贵。第四,低碳经济观念将助推牧草产业快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绿色的低碳经济时代,它不仅是本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环境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发展能力变革。草地是面积最大的绿色资源,具有固碳能力大、固碳成本相对低廉、固碳形式比较稳定、地球温度调节器等多重功能,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保障。据测算,以种草、围栏、补播、改良等综合措施,每保护建设15亩草原,投入约1000元,能固碳5t,平均每吨碳的成本约为200元;而人工造林每固定1t碳的成本约为450元,是草原的2.25倍。草原植被所保护的地面,对于减少长波辐射、调控大气温度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全球推行低碳经济的今天,具有吸碳、固碳优越性的牧草产业将具有非常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资源优势的支撑我国草原面积60多亿亩,覆盖着2/5的国土面积,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其中,草场面积33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3.1%,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草场和草业生产基地。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牧、人工种草工程获得巨大成效,约3亿多亩坡耕地还林种草。近10年来,国家加大了草场建设投入。仅2005~201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就高达336亿元,建设人工草场1600多万亩。可以预料,牧草业将形成两大系列:一是牧草及草粉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二是直接种植牧草用于养殖业。3.牧草收益高于农作物种植玉米、花生、棉花、大豆、薯类、小麦等作物,扣除人工、肥料、水电、运输、土地等费用后,实际所得纯收入为240~500元/亩。而改种牧草,扣除成本,净收入600~1000元/亩,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种粮;尤其是加工绿色草粉产品,经济效益更高。人工种植8~10t鲜牧草可生产出1.6~2.0t高蛋白含量的草产品,是玉米、小麦综合营养价值的2~3倍,且绿色草粉适口性好。国内粗蛋白含量15%的绿色草粉价格1200元/t,蛋白含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吨鲜草价格提高100元左右。而且牧草有一次种植常年(多年)收获的特点,生态效益高,生产成本低。4.牧草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国“三北”地区10余个省市、自治区非常适于紫花苜蓿种植,年产干草可达1t/亩以上,而且具有耐盐碱、抗旱、适应性强、恢复和保持生态的特点。2015年据22个省(市、区)不完全统计,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4200多万亩,干草产量2100~2250万吨。全国发展草产品加工企业300多个,总设计生产能力500万吨,实际由于鲜草原料不足,产能利用率较低。草产品国内销售量300多万吨,出口日、韩等国40多万吨。5.牧草机械化推动了生产发展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出现了简易割草机、搂草机、翻晒机和集垛机等,形成了一定规模,产品逐渐增加。我国的牧草机械化开始向草原保护与改良、人工草场建设并重的方向发展。与拥有同样面积草场的美国相比较,我国牧草机械化程度仅为美国的5%。人工草场建设工艺和牧草收贮工艺从传统的散草分段收获法向现代压缩收获法和青饲料收获法转变,同时加大牧草播种机、新型旋转割草机、割草调制机、拣拾压捆机、青饲收获机的研发和推广,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袋贮的技术和装备、全日粮配方的草粉和草颗粒加工技术与设备、粗精饲料搅拌混合饲喂系统、草籽收获和草粒加工技术装备开始大范围的推广。二、牧草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产业化水平低,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目前我国草业生产仍然是以家庭种植为主,处于种草为养畜的自然经济状态,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为主导的市场格局,缺乏全国性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影响草产品加工业的科学布局和有序发展。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草产品质量差,结构不合理,基地规模、企业规模小,流通成本高。目前年产干草能力,不及国内正常需求量1/5。组织协调跟不上草业发展需要。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一方面加工企业原料短缺,设备闲置;另一方面农民生产的草产品却不知道销往何处。三是牧草收割、贮存手段落后,制约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牧草收获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即到了收获季节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割,这样才能保证牧草养分不致太多损失;另一方面,手工收割一般要比机械收获损失更多。目前种植牧草的地区大多为经济落后地区,牧草的产后收储大多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导致牧草收割不及时、霉变、发黄的现象经常发生,失去了其应有的营养价值。小规模分散种植同样制约了牧草收储的机械化作业。在西部和华北边远山区,立地条件较差、种植分散,一家一户又没有购置收储、加工等机械设备的条件和动力,给牧草的机械化作业带来很大影响。2.机械化化水平低,生产率不高一是目前我国虽然研发了一批牧草生产与加工机械,但配套性、成套化水平有待提高。进口设备虽然性能好,但价格是同类生产能力国产设备的5~10倍,难以承受。目前,我国牧草生产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济实力有限,缺少购置收储、加工机械化设备的能力,严重影响到牧草生产机械化发展。同时在用牧草机械一是品种不全,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可靠性差,寿命短。牧草机械多数为单一机型,各作业工序间机具与动力配套性差;机具使用效益不高。二是牧草机械结构性缺陷,导致畜牧业结构性缺陷。我国畜牧业机械中,草食性畜牧机械供给不足,导致在畜牧结构中,偏好养猪,猪肉占肉类消费的85%以上,造成了严重的人畜争粮矛盾。而农业生产中产生的近10亿吨秸秆,其利用率不足45%,55%成了废弃物,污染了人类生存环境。因此亟待从供给入手,提高秸秆饲料机械化处理能力,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保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牧草生产与加工机械的自动化程度较低,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还不高,计算机精细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3.牧草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畜牧业发达国家,牧草属于农作物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1950年代就将紫花苜蓿牧草列入战略物资名录,草产业已成为美国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发展健康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改良中低产田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牧草产业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牧草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和国内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牧草产业才出现了短暂的兴盛。当前,我国牧草产业还非常落后,生产规模小,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所生产的大部分豆科牧草产品质量较低,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三、多方合作共谋我国草产业发展1.合力共促,跨越式发展一是制定我国草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进行科学布局,引导有序发展。应按照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指导草产业发展。牧草生产要基地化、规模化、优质化,迅速提高商品率。牧草加工要机械化、设备要成套化、产品质量要标准化,产、加、销要公司化。草产品销售要面向国内外两大市场,实施集团化战略。生产、加工、销售要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按订单生产,风险共担,促其健康发展。二是尽早实施扶持牧草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建议尽快出台牧草良种补贴政策、种植牧草直补政策和牧草种植、收储、加工机械补贴政策等,尽快实现种植牧草与种植粮食作物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应扶持牧草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当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情况下,必须建立适当的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共同完成一些一家一户难以完成的社会化服务。扶持建立牧草专业合作组织将是保障为社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良好形式。建议财政为合作社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设备,实现合作社的统一规范种植制度、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收割打捆、统一收购等社会化服务,就可解决制约当前牧草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积极培育苜蓿加工龙头企业,以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牧草龙头企业的培育主要应在设备购置上给予补贴,在贷款融资、税收征收等方面给予与其他农业企业同样的优惠政策。使其成为真正的龙头,依托龙头企业实施草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大生产,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国内草业市场。四是制定牧草产品质量的国家和地方标准,引导标准化生产。借以提高牧草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构建营销网络,做到货畅其流,提高草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组建科技推广体系,以科技创新求发展首先,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切实实施“三元结构”。应摒弃种草占用粮田,从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传统观念。从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实践来看,种植苜蓿可在一定范围内替代饲料粮的种植,由此而导致饲料粮占用耕地的减少完全可以满足目前奶牛日粮对苜蓿所需。应大力宣传和推广“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荒滩、荒地等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苜蓿对中低产田的改造作用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以更好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其次,特别要重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重视产业化背景下的行业协会建设,由技术推广单位、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扶持,推动规模化生产,支持产业化发展,做强牧草产业。强化牧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牧草生产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为我国牧草业发展提供机械化装备支撑。第三,要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牧草生产技术服务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是提高牧草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要围绕牧草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开展技术服务,为农牧民提供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信息、资金、技术、机械化等系统化服务。要大力发展农牧区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组织,发挥其在产销衔接、信息技术服务、组织销售、协调销售价格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基层牧草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基层草业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3.迅速提高牧草生产机械化水平我国是生产大国,不可能依靠从国外购买机械与设备来发展机械化。因此必须立足国内,自主研发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一是要提高牧草生产机械研发和成套化加工机械生产能力和质量。目前我国已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但对于基础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生产,国家应给于财政支持,促其尽快成长。二是加快高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畜牧机械生产企业应抓住机遇,在以下领域谋求更快发展。(1)饲喂机械及环境控制机械 随着牧草产业发展,饲草加工机械、饲喂机械及环境控制机械、厩肥清理、运输、撒肥、有机肥制备机械将有巨大需求,农机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在满足生产需求中谋发展。(2)草原建设和牧草收获机械 该类机械前景看好。建设草仓库(如围栏及架设工具)、草地改良及牧草收贮机械需求日增。(3)畜禽饲养设备 如工厂化养牛羊、养兔鹅鸡等设备,有着相当的需求潜力。主要在于淘汰更新老旧设备以及补缺(如拣蛋、蛋品清洗及加工机械的开发)和提高产品质量(如提高禽笼耐蚀性、饮水器质量、屠宰成套设备生产效率和卫生标准)。(4)奶业机械 我国奶产业非常落后,人均占有奶量不足世界的1/10,奶业发展空间较大。奶业生产机械、奶类加工机械需求将不断扩大。从整体上来看,发展中国奶业,达到规定的目标,对规模牛场的成套设备及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需求量很大。三是加大对牧草机械化的投入力度。要充分争取金融信贷机构的支持,调动广大农机服务公司、农机合作社、牧草业龙头企业、养殖场的投资积极性,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畜牧机械,实现饲草生产、畜禽饲养、排泄物处理等全过程机械化。为减少盲目投资、少走弯路,在现有基础上应加强同国外技术先进的畜牧机械制造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畜牧机械,结合国情及时转化生产;走联合发展之路,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适合我国的畜牧机械,从而提高我国畜牧机械和装备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对牧草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农机推广应用部门要深入调研,主动与畜牧部门合作,把握我国畜牧业发展大势,筛选当前畜牧业发展急需的机械、设备,给予机补重点支持。对当前急需的牧草生产机械给予倾斜;畜牧业优势地区中、省机补资金可以叠加使用,应突出地方特色,促使其快速发展,补上“短板”,对牧草种植、收获、储运机械的购置者给于财政补贴。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种养结合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为扶贫攻坚做出新贡献。4.构建多元化的经营机制,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首先是企业与农民结合,订单生产开发种草。由企业和农民签订牧草生产协议,明确任务和要求,企业垫付部分启动资金,负责生产过程技术指导,按协议要求收购草产品;农民按协议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向企业提供合格足量的草产品。第二,是农民联手合作,连片规模化生产。通过建立草产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把同一片土地的农民联合起来,采取统种、统管、统收、统售,进行连片规模化生产管理,方便机械化作业,保证技术到位,实现科学种、科学管、科学收,提高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5.牧草种植向区域化、规模化推进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畜牧业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牧草种植正在逐步向羊、牛、兔、鹅等草食畜禽优势产区集中,这些地区在发展牧草种植时立足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结合畜牧业发展情况,已由零星的一家一户种植逐步向规模化方向迈进,牧草加工已逐步形成东北、华北和西北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产业带,青藏高原和南方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区。未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的继续调整,牧草产业将继续向区域化、规模化推进,应因势利导,加快这一进程,做强我国牧草产业,为扶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128/496.html



上一篇:人类学视域下的文化产业研究
下一篇:敏捷银行:从大象向猎豹进化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