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脱(2)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各地区基层工作者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没有充分利用各民族特性,尚需进一步发挥各民族团结、淳朴、善良、热情等民性优势助益扶贫、脱贫工作。

(四)各地区基层工作者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没有充分利用各民族特性,尚需进一步发挥各民族团结、淳朴、善良、热情等民性优势助益扶贫、脱贫工作。

(五)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有应付工作的倾向,部门“联合”表象化,不能及时跟进以保质保量完成部门任务,造成国家、企事业单位扶贫、脱贫工作人力、财力的浪费。其实,部门“联合”不能密切配合会造成资金、人力等的浪费,如果单个部门认识不到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脱贫事项在中国趋向深度发展过程中的伟大意义,意识不到只有在人类学层面上的全面、全方位扶贫、脱贫才是真正的扶贫、脱贫的内在意蕴,就会使扶贫、脱贫工作精而不准,流于形式。

总结上述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脱贫概况,我们将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群划分为共性贫困与个性贫困两类。共性贫困指贫困群体由于共同贫困因素如体质、种族、环境、教育、历史、文化等而导致的贫困,可将其分为体质性贫困和文化性贫困两种。体质性贫困指由于人类生理、种族、语言、心理、地理环境等因素而导致的贫困。文化性贫困指由于经济、政治、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因素而导致的贫困。个性贫困相对于共性贫困而言,是指由于个人原因而导致的贫困,可划分为思想性贫困和循环性贫困两种。思想性贫困是指由于个体思想因素而导致的贫困,循环性贫困是指由于个体疾病、自然灾害、文化技能欠缺等缘由而保持或导致的多次循环性贫困。

三、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体存在的根源

在人类学视域内审视,贵州现存贫困群体形成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体质性贫困

贵州省是多民族大聚集的省份,不仅有汉族在这里居住,苗族、布依族、水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也在这里世代生活。受各种因素影响,整体而论,包括汉族在内的各个民族较其他省份的民众体质弱小,弱小的体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在农耕社会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也会限制他们对参与部分职业的诉求。同等条件下他们在与体质较为强健的民族民众竞争中处于劣势。世代繁衍于此的土著民族以及受生存环境变迁影响早年迁徙至此的移民的生理弱势是造成他们世代贫困的根由之一。

贵州省各民族集聚的状况导致“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的居住格局。不仅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统一的书面语言,至今有些少数民族依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公众场合主要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长期“失语”的民族在汉族文献中也存在“失语”状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全国各个民族共同建设的结晶,贵州各土著居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建着自我独特的文明史、民族史,只是限于语言等相关条件,长期保持在口传心授的阶段而无法取得质的发展。语言上的“失语”也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民族群众心理上的自卑、懦弱、自我封闭、惰性、缺乏进取心等性格特征,类似这样的体质性特点不仅构成了他们精神层面的世代贫困,而且影响了他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身处高原地段,本身较平原地区就缺少农耕条件,在汉代就有的牛耕技术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也没有在贵州地区普遍推广,地质贫瘠,可耕地不能如平原一样大面积存在,灌溉技术使用不上,用脚踩地,用牛踩地,肩挑背扛,靠天吃饭,小地块种植,这就是世代民众的生存实况,这样的生存环境也是导致贵州现存贫困人口较多的主要原因所在。可见,体质性差异是导致贵州现有贫困群体存在的根本因素。

(二)文化性贫困

伴随体质性积弱而来的是文化积弱,处于边缘地段而又不属于边疆的贵州省建省自明代,仅六百余年。建省之前贵州一直处于中央发展计划之外,建省后除去汉族地区集聚的城镇中心外大部门地区多处于民族自治的松散状态。近现代除了抗战阶段在政治、军事、教育等一些方面出现了短暂的发展外,贵州省可谓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积弱的状态。这就造成了当地居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宗教、哲学、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世代处于弱势地位,汉族封建文明及近现代西学东渐之果并没有同步泽被于贵州省尤其是该省分布于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民众。政治上这里多以村寨自理的形式出现,科举制对贵州民众来说形同虚设,他们接受的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局限于村寨之内,图腾文化、对自然神灵的崇奉直到现在还在部分民众中流传。两年前贵州一名地方文化局局长还将一苗族村寨失火归结为村寨居民没有准时上山祭祀山神所致,可知宗教文化对贵州民众影响之深。宗族制度影响了各民族人民千百年,由宗族制度而形成的道德、民俗在不同阶段其积极性与消极性十分分明。文化教育方面也一样,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民众长期受到的只是本族土著文化教育。笔者在黔西南州、黔南州、铜仁市民族村寨调研时发现,其自闭性文化思想时常表现于外,说明这种思想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民族文化传承方式的内向性质所导致,封闭的文化思想导致民族优秀艺术文化长期保留在原始状态而不得正常发展。文化贫困是目前贵州贫困群体存在的主要原因。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03/502.html



上一篇:营销研究中国本土化路径选择 ——基于主导研
下一篇:人类学视角下的农村土地使用状况探究 ——以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