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全都是罪人康德对趋恶的倾向的普遍性的证(4)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个文本的细节值得注意:康德说,人普遍地是恶的,无非是说,我们“如同凭借经验对人的认识那样,只能据此来评价人”(Rel.6:32),就是说,对人的

一个文本的细节值得注意:康德说,人普遍地是恶的,无非是说,我们“如同凭借经验对人的认识那样,只能据此来评价人”(Rel.6:32),就是说,对人的经验和对恶的倾向的经验之间可以划上等号。什么是经验?不同于感性归纳,康德认识论里的经验不是两个感觉的一般性叠加(即所谓的知觉判断),而是被理性范畴所整理过的经验判断,具有普遍性(Prolegomena 4:299)。而对人的经验则要更复杂一些:它不属于简单的关于人的生理知识的理论科学,而属于关于世界知识的实用科学,即用经验观察服务人的自由的科学(Anthropologie 7:119f.)。就道德而言,人的感性规定形成了可感的趋恶的倾向,而从自由的角度考察这种个性会发现,人在现象世界是恶的(Anthropologie 7:327ff.)。

那么,可感的趋恶的倾向是什么呢?是感性欲望对德性的阻碍。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中康德都坚持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行动背后的道德动机,但可以根据道德力量克服的阻力或障碍来评价这种动机的强弱(KpV 5:75,Rel.6:61f.),而且我们只能这样认识道德动机(MS 6:396f.),而这阻力就是“趋恶的倾向”中的“人性的脆弱”和“不纯正”。它们都是趋恶的倾向,被康德称为道德性的阻力,在更早的文本里都成对出现(KrV B836,GMS 4:406),在晚期的文本里则统一被称作“人性的脆弱”(MS 4:448f.)。

那么,可感的趋恶的倾向为什么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之中呢?因为根据康德批判哲学理智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位于现象世界的人只能认识到这个世界趋恶的感性倾向。本文第二节指出,人无法进行理智世界的道德判断,而只能“按照一种经验的尺度”来进行经验的道德判断(Rel.6:24),而这个评判的标准是抵抗恶的感性倾向,看到它被不断克服,就能够推断人的德性的存在。我们可以和理论领域的局限性类比来解释这一实践领域的局限性:人的理论理性无法摆脱时空限制而局限在现象界,因而无法认识本体世界,他只能用剥夺感性想象力的方式展示超感性的理性理念(KU 5:265-275);同样,人在实践生活中无法认识到纯粹善的意念,他最多只能通过和趋恶的倾向的斗争展示他善的意念。

因为人类学经验局限于现象世界,我们观察不到一个具有纯粹德性的人,而只能观察到与趋恶的倾向斗争的人,而后者的德性不是客观上的唯一的善——人无法洞察它——而是主观上种种因人而异的“异质性状的德性”,它可以和“人性的脆弱”共存(MS 6:447)。因此,趋恶的倾向这种倾向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学所能观察到的每个人的意念——现象界中的人要么已经屈服于这种倾向,要么就还在努力战胜它的过程中。斗争中的人在经验中始终存在着面对某一尺度的诱惑而失去抵抗的可能,因此,哪怕最好的人也只是还没有遇到足够强大的诱惑而已,即“每一个人都有出卖他自己所要的身价”,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说,“没有一种德性,对于它来说不能找到某种程度的诱惑能使它堕落”;因此,人们有理由宣判:“这里没有任何区别,他们全都是罪人。”(Rel.6:39)

当然,尽管恶是普遍的,康德没有否认人有弃善从恶的可能性。人可以运用自己的任性自由,通过一场“意念中的革命”将道德动机作为唯一的和最高的规定根据纳入准则,按理智的判断来看,“这件事就等于说他现实地是一个善人”;在人的认识范围内,善的意念表现为一种逐渐改善的道德修行,即现象世界里努力摆脱感性影响的“逐渐改良”(Rel.6:48)。即便在这个时候,趋恶的倾向还是作为德性的见证依旧存在,“而且由于这样一种倾向是无法根除的,我们还必须与这种倾向做不停顿的斗争”(Rel.6:51)。

综上所述,康德对“趋恶的倾向”的普遍性的隐藏证明最终可以被回溯到批判哲学理智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人类学只能观察到人在经验世界中对德性的感性阻碍,因此每一个人都伴随着恶的感性倾向,趋恶的倾向是普遍的。

四、总结

根据本文的研究,康德之所以认为趋恶的倾向是普遍的,是因为人类学经验为此提供了证明,而人类学经验之所以如此,又是因为人的认识局限于现象世界,只能观察到经验世界中抵抗德性的感性倾向。

就康德研究而言,这个证明回应了本文开始提到的质疑:康德趋恶的倾向理论是不是犹太—基督教思想的残余?不是。相反,恶的普遍性是他批判哲学理智世界和现象世界划分的必然结果。另外,就人性论研究而言,本文的研究还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近十余年来,汉语学界对康德人性概念的探讨颇为深入,究其原因,除了康德研究转向其后期著作的内在因素以外,还有传统哲学对人性论的特别兴趣。受中国哲学影响,传统的研究仅仅从康德向善的禀赋意义上的人性(Menschheit)出发认为康德持性善论,例如戴兆国认为“康德的善良意志论对人性能力是截取的”。[16](p85)本文则从经验观察中的人的本性(Natur)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我们是否可以持更为严峻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有着趋恶的倾向,因而“全都是罪人”?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427/648.html



上一篇: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现状趋势与方法论
下一篇:你的英语语音发对了吗打开英语百宝箱撷珠拾贝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