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弱文化的不朽者:人类学宗师克洛德·列维(4)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对西方文明的抨击铿锵有力,对于伊斯兰文明也毫不留情。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他出差到巴基斯坦,与伊斯兰文明有过接触。由于他不是说话打

作者对西方文明的抨击铿锵有力,对于伊斯兰文明也毫不留情。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他出差到巴基斯坦,与伊斯兰文明有过接触。由于他不是说话打官腔的人,也不是日后被称为“政治正确”的人,他在书中的表述方式一如他平日作风,怎样想就怎样写。

他的做法与众不同之处,是经常把伊斯兰世界的缺陷与西方世界的缺陷对比来看。“面对尚处于我们管辖下的民族与文化,我们囿于同样的矛盾之中,犹如伊斯兰文明面对它的被保护人和外部世界。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有些原则足够保证我们自身的发展,却并不被其他文明看在眼里……比如伊斯兰文明在中东是宽容的倡导者,对于不皈依他们信仰的人却不轻易原谅,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信仰要比其他信仰不知崇高优越多少倍。”

更令人惊讶的是《忧郁的热带》最后一章附有这条建议,今天看来那么令人费解,以至于近几年来后出的几个版本在页脚加上了列维-斯特劳斯的一个注释:“不合时宜的考虑,犹如其他不少考虑一样;但是不应该忘记的是此书成稿于1954年。”那条建议是什么呢?那时候法国有四千五百万人口,“在权利均等的基础上”,把殖民帝国内两千五百万穆斯林也并入它的人口中。列维-斯特劳斯说,“如果它敢于这样做,跨出这一步,要比当年美国不愿一直成为盎格鲁-撒克逊世界的一个小省的做法还要大胆。当新英格兰的公民在一个世纪以前,决定同意让欧洲最落后地区和最贫困的社会阶层向国内移民,让国家淹没在这股浪潮下,他们是在进行一场赌博,而且还赢了,这一份赌注跟我们今天拒绝冒险投入的赌注同样大。”


这么一场豪赌会不会把法国压垮?这个谁都永远不会知道。

但是这个不可思议的建议证明了思想家的胆略、光明磊落的意图,以及高贵的天真。

这反正也没有引起什么大不了的争论。在《忧郁的热带》里有一阵清风、一种热忱、一份雅致、一片诗意,使这一类争论都显得多余。

*****

这部作品从某种程度上使列维-斯特劳斯名声大振,改变了他的器局。更有意思的是他是出于焦虑,在近于绝望情境下才写这部书的。

在他长期居留美国和发表《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以后,曾经接连两年申请法兰西公学院的教职,两次都没有成功。他愤怒、痛苦,深信在教育界不会再有任何前途,然而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他下决心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从第一页起:“我恨旅行和探险家。”

他身边只有他的打字机和妻子莫妮克,在六个月内一口气写出了这部大作;莫妮克随时给他复读原稿。这部作品内容庞杂,有默想、杂文、旅途笔记、向星球倾诉自己的爱意、对环境破坏的愤怒。

这部书给他打开了所有他以为绝不会重启的大门。1959年,他凯旋进入法兰西公学院,在那里立即创建了他的“社会人类学实验室”。

“实验室”这个词值得在此多说几句,因为它显示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真正雄心壮志,这在他眼里是最重要的,但是大多数人并不领会,这使他很失落。当大家谈起他像谈起一位“诗人”,这也使他恼火,有点像克洛德·贝尔纳在一个世纪以前听人把医学描绘成一门“艺术”的反应。对于这位早年的先行者,他从事的这个学科应该绝对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科学,要实验,要验证,要规范。列维-斯特劳斯在自己这个领域内也有同样的想法。完全是为了这个目的,他要把他的人类学研究所起名为“实验室”。

他的观点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绝对需要转化成真正的科学,而现在一直还是在僭用这个名称。比如在亲属关系或语言方面,一旦涉及人的先天精神状态与某一特定的社会中获得的后天精神状态,能不能建立通用的守则呢?

但是列维-斯特劳斯要走得更远,要远得多。他写道:“我深信人类社会像个人,在它们的游戏、梦想或疯狂中,从来不以绝对的方式进行创造,而仅限于在可能重建的理想拼图中选择某些组合。”把观察到的所有习俗,把在神话中想象的所有习俗都列出一张清单,“将会画出一张周期表,就像化学元素表,在里面一切真正的与只是可能的习俗以家族分类,我们只要对社会真正接受过的习俗加以确认即可”。

如果不把这种看法视为一种幻想,则它代表了一位研究人员至今能够孕育的最富有雄心和最引人遐想的计划。他孜孜不倦做的就是这项工作。

由此可见,关于他确实有过一种误解,在他生前一直延续,死后也未尝消除。因为他的读者,主要还是他的同胞,喜欢他的首先是作家的一面—他的语言、风格、气质、雅致,以及他的文学艺术知识;其次是思想家的一面;最后才是学者的一面。而对于他本人来说,重中之重应该是科学研究课题。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zonghexinwen/2021/0210/517.html



上一篇:新时期中国影视人类学的使命与实践维度
下一篇:追根溯源:分子人类学揭秘彝族的起源,彝族始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