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建制与话语实践:人类学视野下国际社会对(2)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来源构成上看,话语确实是基于非洲的客观现实而产生的。非洲在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后,确实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科技水平低下、

从来源构成上看,话语确实是基于非洲的客观现实而产生的。非洲在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后,确实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科技水平低下、福利保障有限、气候环境恶劣、卫生健康品质不高、政治局势动荡等结构性现实问题。这样,国际社会对非洲贫穷落后的话语认定显然就是基于此番事实而出现的。这一话语认定,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却是根植于客观实际的结果。这种背景下,话语建制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作为行为人的国际社会对已有的知识、认识进行主观加工,最终形成的一种表述模式。毕竟,话语建制不能脱离历史依托,否则,可信性和合理性就会弱化。可以说,尽管非洲发展滞后、经济低迷是真实的,但是关于非洲的话语(话语是一种概念和术语)却是智慧创造的产物,是一些便于交流和沟通的工具。针对非洲的话语的运用本身其实就是在表达某种行为,具有必然性、主体性和情境性。话语的产生足以说明,国际社会对非洲的情感与动机只有通过直观形式才能被人们所了解,话语正是在对非洲的事实形象化,其并非停留在对各种诠释技术的满足层面上。由此可以认为,话语所代表的事物是真实存在的,是对历史和现实具体观察的概括,但是又是行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及价值诉求的结果。

纵览历史进程,可发现话语在非洲始终存在的事实。在殖民主义统治时期,以及后殖民主义统治时代,国际社会对非洲的话语呈现出不同特质。殖民主义时期,国际社会认为非洲愚昧、野蛮。因为“在政治和殖民的话语描述里,欧洲中心主义认为他者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劣等性”③。后殖民主义时期,国际社会认为非洲贫穷、落后。前者缔造了西方对非洲的殖民奴役,后者缔造了国际社会的开发援助实践。可见,历史条件的变化引起了话语系统的变化,而话语系统变化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又必然引起感性经验的变化。毕竟“感性经验的变化归因于话语系统的变化”④。

从产生的角度看,尽管非洲确实贫穷、落后,但是关于非洲的话语却是被国际社会建构出来的。这是因为人总是能动的并且总是在实践他们的能动性。重要的是,这也体现出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个体把他们自己物化到特定种类的对象身上,从而使得话语总是以某种最初的认识为基础,可以无限转变(生成)表达性内容。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开发援助变成一种知识对象,与其他众多的知识对象为伍一道成就了非洲的现实,进而把各种知识和权力组合起来。显然,国际社会对非洲贫穷落后现实的表述采用了显性的动态方式:外力作用于事物,引起反应,从而导致事件发生。 可以说,国际社会正是通过表述、认识、词语、定义等将非洲与外界的关系建构出来,并将建立在个人主义、理性、经济等类似理念基础上的实践行为引入非洲国家。此番行动由此塑造了非洲与国际社会的秩序,即,国际社会作为行为主体,以及非洲作为行为对象的事实。这样,话语的作用就是在于分切、停止并凝固某一动作的过程。同时,话语并不会直接产生真正的同情和更充分的理性。对于推行话语的主体而言,是要通过制造感性经验从而达到某种目的,而由对象决定的价值性却在考量之外。

一旦话语形成,就会在很长时间里形成一种凝固的认识,成为决定行动的普遍标准。也就是说,国际社会一旦对非洲产生贫穷、落后的话语认定,那么,这种话语就会如同磐石一样坚固,持久存在,容不得任何怀疑,产生持续的影响力。并且话语一旦产生,就会交汇到公共制度中,使得人们以常规的、基本可预测的方式来行事,最终使非洲的形象被持之以恒地塑造,即,非洲永远不过是贫穷、落后的对象。

国际社会对非洲作出贫穷、落后的话语认定,具有一定的双关性。首先,揭示了国际社会的一种基础性意志;其次,维持了非洲的形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话语无疑体现出了一种“综合现象”,其中个体的往往也是整体的意图。但是,对于非洲本身而言,作为思维的、认识的话语似乎在增加断裂,因为作为外来话语表述下的非洲与真实的非洲是存在差异的。事实上,非洲的历史不应该是断裂的,也不应该是关系事件的堆叠。非洲有着自身的内容结构,而这一内在结构就是能够消除事件的介入。

(二) 全球化话语

一直以来,当谈及之所以要对非洲进行开发援助时,人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因为非洲贫穷、落后,或者是非洲政府的民生改善愿望以及非洲民众的现实改善诉求等直观性及常规性内容。的确,这些内容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全球化及由全球化带来的合作发展,同样也是国际社会在非洲进行开发援助的动因所在。毕竟,全球化的基准体系是在限制非洲不是从自身而是从自身之外的层面来设计发展进程的。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02/499.html



上一篇:人类永远是客人
下一篇:人类学以何研究科学:反思科技民族志*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