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柯诗性智慧语境下教育的诗性再审视(3)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想象的基本含义是“飞离在场”。柏拉图认为,想象只不过是感性直观中在场东西的“影像”,属于低级的认识阶段[6]。受柏拉图的这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想象的基本含义是“飞离在场”。柏拉图认为,想象只不过是感性直观中在场东西的“影像”,属于低级的认识阶段[6]。受柏拉图的这种重在场、轻不在场观点的影响,想象的地位受到了贬抑。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十分崇尚理性和自然科学,受理性主义代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影响,欧洲社会呈现出对理性、逻辑、工具和实用知识空前的狂热。笛卡尔认为,想象是虚幻的、是不可靠的,依赖想象只会产生捏造和虚妄。因此,想象只能是一种精神娱乐的游戏,人认识事物必须要依靠纯理性。笛卡尔对想象的批判,让想象被冠上了前所未有的恶名,想象从此被置于理性的对立面,变成了理性的敌人,还成了愚蠢和无知的代名词。

与笛卡尔同时代的维柯也承认推理判断的重要性,但他认为,既然想象先于推理判断而产生,因此较之推理判断具有更大的原初性,而且在想象中所蕴含的创造性也更能揭示人类历史和心灵的起源。维柯认为,一种东西的本性就是它的起源,为了发现人类各民族的思维和智识起源,他花了足足二十年的时间去钻研。通过想象,他抛开现代人经过精炼开化的本性把自己下降到原始人的粗野本性中去,最终他发现原始人的“诗的本性”也就是“想象的本性”才是一切异教民族语言和文字起源的原则,也是人类各民族共同的思维起源。通过《新科学》,维柯把想象力的地位推崇到人类文明始源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想象力的推崇以及他在想象普遍性基础上阐发的哲学思想,直接催生其“诗性智慧”观的形成。而占全书二分之一篇幅的“诗性智慧”就是生发于想象的一种理论,甚至可以说,他的哲学思想大厦就是建立在想象的根基之上的,这也成为后世学者对其学说诸多诟病的原因。

如果说“诗性智慧”是维柯哲学思想的内核,那么,“想象”无疑就是维柯哲学思想的灵魂。如果说,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之父”,体现的是其杰出的科学缜密、批判怀疑的理性精神,那么,作为“文化哲学之父”的维柯,彰显的就是其对人类感性精神本源的审视和追问。

三、“诗性智慧”视域下对教育的诗性再审视

《新科学》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制度演进的宏大叙事史,如果说理性智慧是对自然规律和事物本质的探秘,那么诗性智慧就是对人类世界发展规律和文明起源的追问。从这个意义上讲,维柯的《新科学》和“诗性智慧”不是对唯理性时代的对抗,而是对把握人类自身奥秘的至深渴望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切和探究。

物质和精神是人类生存的两大支柱,二者相互依存,不能分割。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巨大的改善,物质文明亦飞速发展。在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中人类逐渐舍弃了对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追求,人的精神世界一度坠入虚无和黑暗的深渊,最终自食恶果并为此付出惨重的战争代价。

人的精神家园到底该向何处追寻?维柯在《新学科》中似乎间接给了我们启示和答案。维柯把人类历史分为神话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他认为,神话时代人运用诗性智慧创造了神的形象,这个时期的神高至无上。之后,人自诩为神的后代并以英雄自居,人类历史进入了英雄时代,随着理性和科学的发展,最后人的时代才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不管是远古至高无上的神、之后的英雄和最后的人其实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神、英雄和人其实是三位一体的存在。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思想的进步,人性和价值得到肯定和彰显,精神得到解放。然而另一方面,随着神走下了神坛,“神灵”逐渐被人逐出了精神家园,人的一部分“神性”也由此丧失了,“神性”的丧失也意味着部分“人性”的丧失。十九世纪哲学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他敏感地觉察到人灵性的丧失并预感到这种丧失最终会带来现代人的无家可归感,造成主客体的历史性分裂和人安身立命精神根据的沉沦,因此他一生的哲学和诗歌都致力于呼吁人精神的还乡。荷尔德林以后,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踏上了寻求生命本真的精神“还乡”之路。[5]124-129

今天的人们,依然没有完全摆脱被工具被技术奴役的困境。关乎人生命发展和尊严的教育,知识理论化、途径程式化、人类工具化现象依然很普遍,唯知识、唯理性,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理念依然大行其道。教育逐渐偏离了人生命发展的初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主客体、灵与肉的隔离和分裂,人性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技术文明的扩展,让教育受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科学技术取代人成为了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人得不到善待和重视,人的精神得不到关照和审视,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愈来愈普遍。为什么高度的物质文明支撑不起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为什么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深感无力?如何避免人的异化和精神虚无,如何帮助人重构精神世界?以人为本,澄明教育的诗性,诗性智慧的理论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25/558.html



上一篇:人类的音乐语法
下一篇:领有和所有评介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