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之于“人”与“人”之于“音” —— 关(4)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无独有偶,英国人类学里强调文化的两位前辈,即泰勒和马林诺斯基也受到德意志理念的影响。泰勒与德语世界的关系许多人类学历史的书籍都有所提及。

无独有偶,英国人类学里强调文化的两位前辈,即泰勒和马林诺斯基也受到德意志理念的影响。泰勒与德语世界的关系许多人类学历史的书籍都有所提及。[10]马林诺斯基虽然是波兰人,但因当时波兰分别被普鲁士、奥匈帝国和沙俄所瓜分,所以他当时是奥匈帝国的子民。他所就读的克拉科夫大学即是在普鲁士境内。今天德国人依然认为德国的第一所大学是克拉科夫大学。欧洲版图几经战乱变动甚巨,今天的波兰和俄罗斯等国都有从德国并入的领土。本文无意对此详加讨论,在此略微提及乃在于提醒读者,欧洲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学术渊源的复杂性和离散性与近代欧洲的政治动荡有关系。马林诺斯基所受的训练基本是在德语世界里,这就使他的研究不仅以文化为本,而且也接受了马赫主义(Machism)的整体观。但马赫(Ernst Mach)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理念直接引领马林诺斯基文化功能论的出现。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陈述说明,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功能”。我们关注的每一个局部都必须考虑到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观念的引导下,马林诺斯基把文化视为一个整体,强调各部分之间存在着谁也离不开谁的有机联系。但他的文化观却是建立在心理学需求与反应的理解模式上。在他看来,文化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最基本的需要,也就是生理性的基本欲望即衣食住行等。唯有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方有更高一级——精神性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宗教、美、艺术,等等。[11]

英国和法国的人类学关注点是社会。其渊源来自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社会有机体论(social organism)和涂尔干(Emilie Durkheim)的社会整合论(social integration),把社会理解为生物体,各部分各司其职。这也是一种整体的观念,但讨论的议题是“社会”,因此又称社会功能论或称结构功能主义。涂尔干在他的社会分工论里充分表达了他的整合思想。斯宾塞,尤其是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直接催生了以拉德克利夫-布朗为领军人物的英国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的诞生。

在这两种整体观影响之下,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会产生程度上的差别。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文化人类学者在他们的民族志著作里,间或也会谈及音乐。博厄斯和马林诺斯基甚至都发表过他们所研究群体的音乐的专著和论文。反观社会人类学,音乐似乎不在场或者处于一种根本性的缺位状态。之所以如此,当与人们的认知习惯有关。这就是说,就逻辑而言,人们在归类上不会把音乐归属于社会,二者属于不同的逻辑范畴。社会在本质上与人类的生物本能演化有关,而文化则更多的认为是建构或者创作与再创作的过程。为了进一步理解社会与文化分岔所产生的与音乐不同程度的亲缘性,有必要就文化概念略作讨论。鉴于文化与文明是有所重叠又相互争夺的概念,而文明概念在涉及音乐时也经常作为背景或者干脆就是音乐的一种呈现,以下也略微论及文明。

三、音乐作为文化与文明的组成部分

人类学里关于文化的定义非常之多。在20 世纪50 年代早期,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Alfred 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就文化定义做了一番收集梳理,当时就已经有160 多个,现在只会更多。[12]但在众多的定义中,用得最多,最通俗易懂的却是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其中,关键的短语在于“作为社会成员……获得”。[13]这说明,泰勒的文化定义关注的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特性,而是那些人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获得的特性。而在每一个社会中,人们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中。还有一些定义是工具性的——如把文化视为人们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工具箱,这样的定义在文化生态学和环境人类学中颇为常见。另外,还有把文化定义为一种内在教养积累的看法,这就是韦伯-格尔兹关于文化是人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人们悬挂其上,为其所束缚的说法。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所处文化的规训和限制。对这种看法的理解必须回到文化的德语语境中去。英语里的“文化”来自德语,原来的意思是驯化(domestication)、培育(cultivation)。据说文化概念的出现与古罗马的雄辩家西塞罗有关,西塞罗谓文化有农耕之意。而文化所有的驯化意涵就是由此而生。驯化意味着将野生的物种转变成为我们种植和养殖的对象。所以,文化自然有教养的意思。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里,为其所熏陶,这就是濡化(enculturation)过程。正因为如此,文化其实是内在的或者内趋的(inward)。这是与外显(outward)的文明(civilization)相反的。文明所代表的是可视的(visible or tangible)的物质与精神的成就。这种文化第一性、文明第二性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说法。康德就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做了陈述。他认为,所谓文明是高级文化的社会体现,而文化则是人们作用于他们所处的环境,通常考虑为传统的人们所习得的行为。康德强调了文化的后天性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文化不是普世的而是具体的。[14]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0/1227/475.html



上一篇:人类学“功能”语境下现代扬州剪纸时尚性阐释
下一篇:人类学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