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旅游策略艺术与节日双重构建的审美乌(4)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以网络平台为主要手段的大众传媒在乌镇戏剧节乌托邦化的审美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网络化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戏剧节

第二,以网络平台为主要手段的大众传媒在乌镇戏剧节乌托邦化的审美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网络化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戏剧节受众在对笔者问卷调查的问题“以何种渠道了解到乌镇戏剧节”的回答中,其中网络宣传的占据了最高比重48.26%,由此便可看出,新时代下,以网络平台为主要手段的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中越来越重要。同时,大众传媒不仅影响着戏剧节受众的广度,作为传递戏剧节的中介,它左右着节日意义的生产,并积极地进行着戏剧节受众的审美建构,并成功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导向——乌托邦。2013年5月30日文化中国-中国网上发布的来源于《时代周报》的报道《乌镇戏剧节:“这还是乌镇,不是乌托邦”》,点明了不同人群对首届乌镇戏剧节有褒有贬的不同看法,另一层面上,也为乌镇戏剧节之后的发展划出了道路。2013年11月凤凰文化资讯上的《陈向宏:乌镇掌门人的戏剧“乌托邦”之梦》首次以乌托邦来形容乌镇戏剧节。承接着乌托邦之声,随后每年乌镇戏剧节过后,都会有报道:2014年在人民网上有《乌镇戏剧节发起人黄磊:在古镇造一座戏剧乌托邦》,凤凰网有《乌镇戏剧节:中西文化对撞交流的乌托邦》;2015年青年报有报道《孟京辉:梦幻醉痴的戏剧乌托邦》,搜狐文化频道网有《戏剧乌托邦:情怀在乌镇戏剧节》;2016年界面新闻网上也有《乌镇戏剧节12小时,精致“乌托邦”的另一面》;2017年到了第五届乌镇戏剧节,“戏剧乌托邦”已经不再是大众媒体宣传的一个噱头,而直接变成了一个自然默认,如2017年在中国嘉兴政府网《乌镇戏剧节“一票难求”的背后》的报道指出,乌镇戏剧节在已经成长为亚洲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戏剧节之一,成为全世界戏剧艺术家向往的“戏剧乌托邦”。

依次经过戏剧节主体、大众传媒的审美建构,抵达乌镇戏剧节审美受众:游客。然而,乌镇戏剧节乌托邦的审美建构并没有结束。作为参与者、接收者的乌镇戏剧节的游客在信息化社会的当下也是审美建构中的积极生产者。在新浪微博中检索“乌镇戏剧节”,可以发现至今为止关于乌镇戏剧节共发布了不少于25万条的微博,在这些微博中,有不少是以“乌托邦”直接描述乌镇戏剧节。正如笔者在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对审美词汇收集所呈现的结果:乌镇戏剧节的游客直接用“乌托邦”来描述自身关于戏剧节审美体验的超过了总数的五分之一。或许正是因为“群体成员的思想感情有一种相互统一的倾向,自觉的个性消失了”[13],笔者问卷调查的问题“以何种渠道了解到乌镇戏剧节”的数据结果也直接印证了这一猜测,紧排在网络宣传之下的正是“朋友推荐”占26.37%,由此说明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染力对建构一个相对统一的审美幻象的重要意义。

三、把握新时代审美机制的乌镇戏剧节

二十一世纪的当下,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大众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大众审美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中国年轻一代生发出了不同的审美表达机制。作为饱受大多数年轻一代喜爱的艺术节日,新时代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乌镇戏剧节由此映照出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新方向。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8年8月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整体网民中数量最多的是年龄阶段为20-29岁的年轻一代,占总数的27.9%。而同时,这一年龄阶段的群体正是参与乌镇戏剧节游客的主要年龄。在笔者对乌镇戏剧节的问卷调查中,18-30岁的人群在乌镇戏剧节占据着最大的比例:77.11%,“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地、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14]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感官系统借由网络技术得到了二次生长,获得了一种新的审美尺度,造就了新的审美交流机制,重塑着人们的感性生活。因此,年轻一代的审美交流机制的新发展与互联网紧密相关。首先,在审美的接受渠道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年轻一代接受审美信息的重要途径。依据笔者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18-30岁之间的年轻一代有48.08%,将近一半的群体是通过互联网的宣传了解到乌镇戏剧节。第二,在审美的表达方式上,互联网平台给了年轻一代全新的审美交流机制。对问卷的问题“您会选择以何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戏剧节的情感”,年轻一代中74.13%选择了在社交软件发布动态这一离不开网络的审美表达机制。在社交软件上发布动态是审美受众表达审美情感最便捷、直接的方式,其分享性也更强,但和传统的写戏剧评论相比,缺少对艺术把握的深度。当然,年轻一代也有选择写戏剧评论这些相对深度的审美表达,只不过不占主导地位。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402/630.html



上一篇:旅行人类学
下一篇:人类学视阈下茶卡盐湖的工业开发与景区生产从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