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为少年中国点种(2)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陈独秀年纪大一些,对于北京大学学生来说是长辈。李大钊比这些学生只大10岁左右,和他们更加合得来,共同语言比较多。”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陈独秀年纪大一些,对于北京大学学生来说是长辈。李大钊比这些学生只大10岁左右,和他们更加合得来,共同语言比较多。”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告诉记者。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我们劳苦的民众,在二重乃至数重压迫之下,忽然听到十月革命喊出的‘颠覆世界的资本主义’‘颠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呼声,这种声音在我们的耳鼓里,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李大钊曾这样回忆。

他缘何对十月革命如此敏感?“李大钊1913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早稻田大学留有他的一份成绩单,其中有的科目不及格,像刑法。他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上学时就学过,到早稻田大学后精力没放在上面。西方古典经济学原著研究科目分数最高——87分。”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副秘书长侯且岸告诉记者,李大钊接触马克思主义是从经济学入手的。“章士钊之所以看上李大钊,邀他为《甲寅》撰稿,就是因为李大钊1914年写的一篇关于物价与购买力的文章。章士钊觉得这篇文章有新意,逻辑严谨。要知道,章士钊早年到英国学过逻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经济学。在日本接触到经济学,有助于李大钊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东方,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的国家是日本,那是在19世纪末。这种学说当时在晚清是不可能流传的。”侯且岸说。与李大钊同时期在日本留学的高一涵曾回忆:“那时,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河上肇博士已将马克思的《资本论》译成日文,河上肇博士本人也有介绍马克思学说的著作。守常接触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河上肇博士的著作。1917年,十月革命的消息不断传来,守常又认识俄国的外交人员。同时,布哈林的著作《共产主义ABC》的英文译本也有了。种种因素,加深了守常对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认识。”

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很多人对其持观望、怀疑态度。1918年7月1日,李大钊在《言治》季刊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文章针对来自不同方面对于十月革命的指责和疑虑,对比了18世纪法国革命和20世纪俄国革命的不同,认为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时代精神不同,革命性质自异,不可同日而语。“法人当日之精神,为爱国的精神,俄人之今日精神,为爱人的精神。前者根于国家主义,后者倾于世界主义;前者恒为战争之泉源,后者足为和平之曙光。”文章进一步指出,法国革命所代表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俄国革命才代表了整个世界一种新的向上的力量。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德国投降的消息传到北京,北京大学等院校于14、15、16日放假三天。为庆祝协约国胜利,北京大学师生在天安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行讲演大会。当时的讲演者大都按照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调子,宣传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此前,东单有一座克林德碑,是以八国联军侵华时一名德国外交官的名字命名的,后来被国人看作耻辱的象征。一战胜利后,人们把克林德碑改为“公理战胜”碑,还把它从东单移至中央公园。

这次讲演大会上,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表《劳工神圣》演说,北京大学教授胡适说:“这一次协约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只有李大钊不同一般,发表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著名演说,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庆祝不是为那一国或那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了全世界的庶民庆祝。”“这回战争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的界限以内,不能涵容他的生产力,所以资本家的政府想靠着大战,把国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国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国,成一个经济组织,为自己国内资本家一阶级谋利益。”而俄国等国的无产阶级“不惜在大战的时候,起了社会革命,防遏这资本家政府的战争”。与此同时,李大钊还发表了《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明确宣称一战的结局“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Bo1shevism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上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这件功业,与其说是威尔逊等的功业,毋宁说是列宁的功业,“是马客士(马克思)的功业”。他大胆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20年3月,李大钊(右一)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左二)、教授蒋梦麟(左一)、胡适合影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629/701.html



上一篇:民法典的立法思想
下一篇:试析人类学理论体系中的经济人概念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