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为少年中国点种(3)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把《新青年》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加深入了。 “五四运动前不到半年,守常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会。

把《新青年》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加深入了。

“五四运动前不到半年,守常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会。我们不是用马克思,而是用马尔克斯这个名字,为的是欺骗警察。他们回去报告,上司一听研究马尔萨斯(与马尔克斯混淆),认为这是研究人口论的,也就不来干涉了。这个学会,先是公开的,后来就秘密起来。”高一涵回忆道。

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活动,反对大小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展开的内战。标榜“不谈政治”的《新青年》已无法满足这种现实斗争的需要。1918年12月22日,李大钊和陈独秀一起创办了《每周评论》。“一次,陈独秀来到李守常同志的办公室,当时我也在。我们三人谈起当前政治斗争的形势,须出一个刊物,与《新青年》配合,互相补充,密切适应政治斗争进行宣传鼓动,最后便商定再办一个周刊,即《每周评论》。初办时,集稿校印等具体工作,完全是由守常和我负实际责任。有一次,即是在印第四期的时候,不知怎的,本来是印五号字的,印刷所擅自排了四号字。等我们去校对时发现了,对此守常同志曾大闹一阵。此虽小事,也可看出他的认真不苟来。”张申府回忆道。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群情激昂。1919年5月4日,北京14所大专院校3000多人在天安门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并在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北京的爱国行动得到各地响应。李大钊派邓中夏等到各大城市进行宣传和联络。为指导运动的发展,李大钊于5月18日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写道,不仅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敌人,强盗世界中的一切强盗团体、秘密外交这一类的一切强盗行为,都是我们的仇敌。单是打死几个卖国贼、开几个公民大会解决不了问题,而要改造强盗世界,实行民族自决。

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也出版了。这期杂志由李大钊担任轮值编辑。他把这期杂志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了他精心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专号还刊发了顾孟余的《马克思学说》、凌霜的《马克思学说批评》、周作人的译作《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刘秉麟的《马克思传略》及转载自其他报刊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克思奋斗的生涯》等文章。鲁迅的著名小说《药》也刊登在专号上。鲁迅称李大钊是“革命的先驱者”,自己是“听将令”的“小兵”:“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调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所以我想,这些确可以算作那时的‘革命文学’。”“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李大钊说:“我们见面虽不多,但他(鲁迅)和我却很能‘默契’。他善于‘忘我’,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战友。”

连同当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上刊登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李大钊首次在我国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他写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做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无论赞否马氏别的学说的人,对于此点,都该首肯。”“我们现在讲党员要不忘初心,这篇两万多字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初心之作,也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侯且岸说。

问题与主义之争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强继续在中国享有“势力范围”和特权,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苏俄则改变了对外政策。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俄罗斯劳农政府致中国国民、西南政府及北京政府通告》,提出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所有秘密条约及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俄国在华的一切特权和利益。

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本身不带有社会主义性质,但它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本质,使进步知识分子打破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加上眼见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真正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1919年,出版业迅速发展,满足了这种需求。蒋梦麟在1919年底时写道:“自从5月以后,大约有350种周报出版,都是学生和同情学生的人士主编的。这些周报通常印在一张大纸上,有半张日报那样大,中间折起来,变成4页。”例如,1919年7月15日,李大钊编辑的《少年中国》在北京创刊;7月中旬,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7月下旬,周恩来在天津编辑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这些刊物都有宣传社会主义的内容。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629/701.html



上一篇:民法典的立法思想
下一篇:试析人类学理论体系中的经济人概念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