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以人治人的当代阐释(2)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有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宣示与承诺 理论上,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方面,表达的是以往的制

(四)有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宣示与承诺

理论上,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方面,表达的是以往的制度需要完善,或者说直到目前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够现代化;另一方面,表达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倒向西方模式。同时,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显然治理能力现代化更为根本,因为治理体系现代化本身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结果和体现。当然,这里说的现代化之义,不是按照西方标准,而是以我为主,与时俱进地以新的方式最有效地解决新问题,形成比较成熟的体制机制。这里其实凸显了一个立基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上的第五大自信即能力自信。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事实上是向世界宣示、向人民承诺,她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把中国治理好,把中国的事情做好。当然,作为治国理政对外延展的全球治理,她也相信自己有能力为解决好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出最好的方案、作出最好的贡献。2018年2月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撰写了一个名为《七色中国》的研究报告,认为要从七个方面去认识中国:自给自足的文明;饱受屈辱的国家;第三世界的领袖;多极化的拥护者;信仰的传承人;笑到最后的人;高边疆的先行者。其中,“信仰的传承人”特别值得注意,因为现代中国是一个宗教感很弱、生活很世俗的国度,恰恰是执政党作为与众不同的“使命党”,以意识形态的方式为这个国家及大多数民众提供了系统的观照和辩护。

可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放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语境中来看。事实上,习近平曾经多次强调过,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这样一来,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确实有个“谁的能力”“谁来治理”“治理谁”“治理得怎么样”的问题。毫无疑问,按照西方的法治(rule by law)观念,应该没有治理的主体,所有人和组织都在被治理之列。但是,中国语境下一定是有主体的,这个主体终极而言是人民,而作为代表——形式上通过人民赋权的是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官僚机构及其人格代表,所谓治理能力当然是整个体系所呈现出来的功能、力量,但首先会感性、直接地表现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治理对象既有人也有事和组织,但事和组织归根结底还是与人相关的事和组织,事和组织背后都是人。马克思当年揭示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作为私人(市民)和公人(公民)的矛盾,而在今天,我们会发现,这一矛盾已扩展为市民、公民、人民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作为人民,是终极的治理主体,但事实上往往“被代表”;作为公民,人人都在被治理行列;作为私人,应该拥有自己的私人领域,但边界不清,往往被殖民蚕食。这样的“治理”本质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不理想的,但也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2050年前)无法改变的,建设性的态度是如何以此为前提使这种治理更有利于被治理的每个人。

从人的角度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思考,必然会有人援引马克思“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10的思想,强调要抓住“现实的人”这个根本,这无疑是很具有启发性的。但是,迄今学界反复叙述和强调的关于“现实的人”等思想大多还只是停留于哲学抽象和政治原则,对于人的重视还主要止于形而上学的演绎和语言修辞性宣誓,真正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却往往被这些抽象演绎和原则宣誓所遮蔽。正如马克思当年批评的一样:“德国人习惯于用‘历史’和‘历史的’这些字眼随心所欲地想象,但就是不涉及现实。”[2]158如果不对真正现实中的人和人的现实进行研究,只是抽象一律地进行所谓普适的治理,治理就不能真正落地,治理的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没有基于对被治理者细致分析的精准治理就没有现代化的治理。

其实,这样的思想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治国理政的思考,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中关于“君子以人治人”思想就对于我们今天从人的角度审视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儒家典籍《中庸》第十三章记载了孔子说的一段话:“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关于这段话,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尤其是有不少人将其中的“以人治人”仅仅理解为“推己及人”甚至是简单的“人治”。笔者则更认同这样一种理解:道与人事是不能分离的,好比用斧头去制作斧头,标准和模样就是手上的斧头,离的很近。可是,在用斧头来制作斧头的时候,看一眼自己手上的斧头还是觉得差得远,毕竟被制作的木头自身的材质、大小等等与手中斧头不一样。所以,君子总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治理,有错误改正了就不再追究。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730/714.html



上一篇:内观洞见外向而生
下一篇:从边缘到边缘法律人类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