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整全的生活方式 ——论雷蒙德·威廉(4)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从流动性个体到逐步形成具有“情感结构”的阶层 作为阶级中的每个人的体验是复杂且变动不居的,甚至在同一个阶层中也会出现

2.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从流动性个体到逐步形成具有“情感结构”的阶层

作为阶级中的每个人的体验是复杂且变动不居的,甚至在同一个阶层中也会出现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就是这些不同的矛盾和体验打破了各个阶层之间的界限,构成了整全的人。那么每个人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个体经验是否可以成为共同文化的一部分去抵抗社会种种危机。

在社会阶层的个体分化中,威廉斯根据经验观察并总结出六种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④,他们都是流动的,并不能把他们任何一种角色放置在某种阶级归属中。在此之上,威廉斯展开了对于个人主义观念的批判,并且强调应该把个体放置于整体所呈现的交互状态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构成的总体现实通常是一种混合物,是由上面所提及的各种不同人群混合而成,而不是几个阶级的直接简单相加,也不是柯尔律治、阿诺德、卡莱尔等将某一少数派或“异己分子”单独自成一派。同时社会中的个体又是具有特殊性的,而且具有流动性,正是这些具有独自情感的个人通过交流过程创造并扩展了组织,组织逐步成为阶层,再逐步演化为所谓阶级,这里存在着一个双向的互动关系。每种分层中的个体的重要性得以彰显,使得产生与社会这一整体性文化对话的可能性。威廉斯认为,如果社会这个有机体成为一个超越阶级之分、跨域民族之分、让其中所有阶层的成员都可以平等参与其中,那么在其中代表大多数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体验的就是一种整体性文化,这种整体性文化可以应对所有来自工业文明主宰下的个体与社会的危机。

具有最普遍的共同意义也具有最优秀的个体意义,个人经验作为理解社会经验的视角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捉摸不透的情感被威廉斯定义为“情感结构”(structure feeling),成为他对时代、文化与社会进行分析的有力工具,也是其把握个人经验与普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关键词。

“情感结构”先行,是“自觉保持的意识形态与新兴经验之间相互抵触的领域”[1]157,而不是某时代的官方思想或者所谓意识形态甚至于大众普遍接受的思想,是一种物质性的文化实践,从而将文化纳入整个物质性的社会实践中,之所以说这是一种文化假设,就是因为假设其是固定的存在,去表征这种现实是流动的、动态的社会。正如威廉斯认为的“这种感觉结构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它是一般组织中所有因素带来的特殊的、活的结果,正是在这方面,一个时代的艺术——它容纳了这些因素”[5]57,同时“一种共同文化不是少数人的意义或信念的一般性延伸,而是创造条件,让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到表述意义和价值观的活动中来”[6]141。当历史不断发展,我们无法恢复以往的文化与活生生的现实,从而会出现一种“隔膜感”,要消除这种无力感,“情感结构”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民众的普遍社会心理,包含着当时人们共有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并且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之中,进而以小见大,层层延伸,勾画出当时总体的社会状况。

3.文化的日常行为功能:从“自然扶持”到形成整全的生活方式

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导论中,追溯“文化”一词的演变,提到了其最初的本来含义是“对自然生长的扶持”(the tending of natural growth),这一观念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生长的观念”,二是“扶持的观念”。“自然生长的观念”是被一种自由情感的价值观,是一种整体性思维中的潜在能力,不是支配力量。这两者被威廉斯定义为“服务观念”(the idea of service)和“团结观念”(the idea of solidarity),对应着资产阶级文化和工人阶级文化,“服务观念”往往是指一方付出,得不到另一方的回应,“那些在服务观念支配下的人们,本着服务精神,致力于改善工人们的状况,当劳工们没有充分回应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感到沮丧”[1]463,少数人的存在不是为了压迫制衡多数人,实则是为多数人服务的;反观“团结观念把共同利益定义为真正的自我利益,认为个体的发展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得到检验,因此这种观念是社会潜在的真正基础”[1]465,但威廉斯一以贯之的是文化的整全性,既包括了精英主义所认为的个人自由,也包括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服务与扶持,至于阶级文化:资产阶级是个体主义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是追求自由的主体,而无产阶级是普遍意义的社会关系,是集体性和互助性的,他们的成功不是一个人逃脱去成就一番事业,而是求得更广泛意义上的进步。尽管两个阶级各有侧重,但是孤立地利用社会中的某一个部分都是无法掌控全部的,所以需要在“共同文化”中找到各阶层的一个契合点,然后每个阶层内部既有多样性也不会导致成员之间彼此相互疏离。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11/529.html



上一篇:人类学、非虚构与艺术 ——摄影师读书笔记
下一篇:草原牧区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新疆阿勒泰哈萨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