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研究中国本土化路径选择 ——基于主导研(8)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何星亮.人类学研究范式的特征、类型及其转换[J].世界民族 ,2014,36(5):38-45. [23]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2]何星亮.人类学研究范式的特征、类型及其转换[J].世界民族 ,2014,36(5):38-45.

[23]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4]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社会学研究,2000,15(3):55-66.

[25]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M].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6.

[26]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1999.

[27]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M].李幼蒸,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28]周晓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J].社会学研究 ,2002,17(5):33-45.

[29]GUBA E G. The alternative paradigm dialog[M]//GUBA E G.The paradigm dialog. Newbury Park: Sage, 1990:17-30.

[30]丘昌泰.公共政策: 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 1995.

[31]米俊绒,殷杰.实证主义与社会科学[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8,25(3):21-25.

[32]邱觉心.早期实证主义哲学概观: 孔德、穆勒与斯宾塞[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141.

[33]李翔宇,游腾芳.是孔德的实证主义还是穆勒、斯宾塞的实证主义?: 对科学管理方法论基础的审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0(2):51-61.

[34]MALINOWSKI B. 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35]RADCLIFFE-BROWN A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essays and addresses[M].Glencoe:The Free Press,1952.

[36]狄尔泰.人文科学导论[M].赵稀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7]李凯尔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M].涂纪亮,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38]王邵励.“地方性知识”何以可能: 对格尔茨阐释人类学之认识论的分析[J].思想战线,2008,34(1):1-5.

[39]HABERMAS J.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1[M].Boston: Beacon Press, 1984:11-13.

[40]福柯.词与物: 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 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460-462.

[41]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 译.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2]谢向阳,淦家辉.什么是孔德的实证主义: 对孔德实证主义体系的再认识[J].学术探索,2005,17(2):8-11.

[43]彭尼曼.人类学一百年[M].和少英, 高屹琼, 熊佳艳,译.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

[44]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M].石人,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0: 109.

[45]周晓虹.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社会学内部的对立与动力[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10(4):114-122.

[46]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48.

[47]马赫.认识与谬误: 探究心理学论纲[M].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48]马赫.感觉的分析[M].洪谦, 唐钺, 梁志学,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9]贾向桐.科学理论是整体论的吗?: 基于结构与功能视角对自然主义整体论阐释的考察[J].社会科学,2017,39(4):109-117.

[50]黄其洪.逻辑实证主义的本体论基础[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8(4):75-79.

[51]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M].陈启伟,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304,307,313-314.

[52]宫玉宽.论证实原则与证伪原则的对立: 在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之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8(6):25-29.

[53]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王建民,刘源,许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9-49.

[54]容观詹.人类学方法论[M].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9.

[55]周志宏.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派述评[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3(2):65-69.

[56]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8-52.

[57]杨堃,张雪慧.法国社会学派民族学史略[J].民族研究 ,1981,5(4):18-26,6.

[58]张离海.结构和结构主义理论: 阿尔杜塞与列维-施特劳斯理论结构的比较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36(3):283-287.

[59]王立志.人的科学如何可能: 从方法论视角看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12):22-26.

[60]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M].张廷国,译.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110-147.

[61]帕尔默.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3):265-272.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203/501.html



上一篇:人类学以何研究科学:反思科技民族志*
下一篇:人类学视野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脱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