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域下的文化产业研究(6)

来源:人类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文化产业与社会文化变迁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涵化和社会变迁成为人类学重要的研究主题。对于社会变迁的现象、原因、机制、后果等的考量,被人

4.文化产业与社会文化变迁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涵化和社会变迁成为人类学重要的研究主题。对于社会变迁的现象、原因、机制、后果等的考量,被人类学家重点关注。文化产业既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重要机制。它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以及信息社会思想相伴而来,也成为新自由主义和信息社会的组成部分,展现着人类社会巨大变迁的现象与事理。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生产,有其自身文化生产模式和规律,从生产到它所引发的文化变迁,是人类学极为重要的研究面向:

第一,包括电影、表演等在内的文化生产活动对国家和民众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重,新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控制性力量,也能借助于文化产品的形式来运作。文化产品的这种软性控制力量,使得各个国家和政府对文化生产的控制都越来越重视,国家的竞争从政治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文化产品成为民族-国家构建自己的工具。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家Lila Abu-Lughod在前后五次埃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成了一部关于电视与政治的民族志力作,确认了一种极力把埃及国家和电视连续剧捆绑在一起的荒诞的文化形式[29]。

第二,文化产品同时又超越民族-国家,通过文化产品的广泛、全球性流动,使得全球文化“杂酱化”或“克里奥尔化” (creolization)[21],世界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和交融。

第三,文化产品作为表达和传达知识和情感的产品,与其他现代技术与媒介一起,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沟通距离变大的同时,也促使表达方式进一步客体化,改变了人们认知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导致了地方社会生活的变迁。

因此,人类学需要去阐明文化产业与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从而揭示“文化产业对于构建现代人类社会文明方式、重构现代社会结构的作用,以及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文明方式和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的现代性存在,进而揭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力量形态在现代世界发展和竞争中的地位与意义。”[13]14

5.文化产业与群体认同

通过享有共同的文化而形成群体认同,也是人类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当前社会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交织,文化产业领域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形成的群体认同也带有复杂多元的特征。

一方面,在日益支离破碎、不稳定的现代社会中,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可以凝集或者强化那些正在动摇的、消散的有根基性群体的认同,如家庭、族群、社团、乃至民族-国家,它们可以借助文化产品来强化自我群体认同,同时消解打压对手。另外一方面,文化产品为各个地方的人们提供了世界性的眼光,也加速了他们从已经式微的传统家庭或族群中解放出来。文化产业通过其产品的流通和消费,为人们提供世界眼光,从而产生了另外一种群体认同方式,这种群体可以是超越民族-国家、族群边界的团体,是跨国族、甚至是后国族的。正如麦康纳所言:“即使在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文化也可以通过其产品不断地提供群体基础……通过文化产品的作用,人们可以超越阶级、群体和时代的界限交流各种复杂的情感和意图……在文化产品中,有着同样文化背景的陌生人能够聚拢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彼此遇见之前就开始了。在现代社会中,几乎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玩游戏、舞蹈、配乐的形式成为自身的模式,不需要领导,不需要任何人的注意或引导就能永远存下去。”[30]关于某个游戏、明星、电影、影视中的角色……在互联网上均可形成各类论坛、贴吧、圈子,成为人们“群体”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线上有各种社会交流和活动、在线下也开展日常性和仪式性的活动,从而形成一种与传统群体认同不一样的新群体认同。

人类学需要探究的是:在文化产业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何会促成不同方式的群体认同?不同的群体认同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分是如何的?通过生产和消费文化产品而形成的群体认同各自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如何围绕这一身份认同开展其日常和仪式性的活动?跨地区的社会行动之聚合是如何得以可能的?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谓的人们被媒体或文化产品异化,是悲观的宿命还是新兴的开始?

6.文化产业与地方文化再生产

人类学向来注重地方性知识的研究,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文化再生产。“如果区域研究的传统即将复兴,那么我们需要认识到,地方性本身是一种历史产物,而产生地方性的历史最终又受全球性的动力所影响。”[26]24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本质上属于文化再生产,并且与各个社会地方性文化与知识表达联系在一起,突出地表现为“有本土根基的文化再生产”和“无本土根基的文化再生产”,前者以文化自觉的态度来挖掘、传承、再创造本土的传统的社会文化,通过文化再生产进行自我表达和价值主张;后者则主要是受到全球性传播的影响,以“拿来主义”方式进行自己的文化生产。当然,多数时候地方文化再生产是在“本土根基”和“拿来主义”不同程度融合的基础上开展的。但需指出的是,鲜有国家或者地区成功的、标志性的文化产品不是从本土的文化根基中去进行挖掘生产和创作的。

文章来源:《人类学学报》 网址: http://www.rlxxb.cn/qikandaodu/2021/0127/495.html



上一篇:人类学语境中黔北嗜酒习俗的文化解构
下一篇:我国发展牧草产业现存问题及对策

人类学学报投稿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人类学学报版面费 | 人类学学报论文发表 | 人类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类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